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区及乌拉圭以及墨西哥等地,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向世界各地传播。自17世纪马铃薯传人我国,距今400多年,已经成为我国栽培的主要作物之一。目前全世界主要种植马铃薯的国家有148个,总面积达1838万公顷,总产量达近3亿吨。我国的种植面积占20%~25%,居世界第二位,总产约占世界的18%,占亚洲的70%。
马铃薯适应性强,分布广,喜冷凉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古、华北和云贵等气候较凉的地区。我国是一个马铃薯生产大国,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马铃薯的深加工开发利用也较晚,年产量的78%被鲜食,而用于深加工的马铃薯不足年产量的10%。由此可见,马铃薯生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马铃薯栽培制度多样,栽培季节及耕作制度也不尽相同。马铃薯一年四季均有栽培,但必须按照马铃薯结薯要求的温度安排栽培季节,即把结薯期安排在土温13~20℃的月份,因此其栽培季节在我国基本形成四大生产区域,即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三季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马铃薯栽培方式灵活多样,有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大小拱棚栽培及温室栽培等。
在现今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的重要性凸显,马铃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联合国于2007年10月18日正式推出"2008国际土豆年"活动,此项活动突出了马铃薯在提高食品安全和减少贫困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发展利用有利资源,把马铃薯做成大产业迫在眉睫。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马铃薯生产不再仅仅是粮菜用途,还可用于制取黏合剂、味精、饴糖、葡萄糖、乳酸、醋酸等,促进了马铃薯播种面积不断增加。马铃薯还可制作生物燃料,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