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检植物:白菜
报检类型:病害
检测认定:白菜白粉病
中文名称:白菜白粉病
中文别名:
病原中文名称:十字花科白粉菌
病原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寄主:油菜、雪里蕻、榨菜、甘蓝、卷心菜等
危害部位:叶片、茎、花器、种荚
传播因子:病残体、风雨、气流
防治指标:(不详)
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茎、花器和种荚,成株期比幼苗期发病严重。发病初期,叶面产生白色圆形或近圆形的小粉斑,以后逐渐扩展成1—2厘米的圆形放射状白粉斑;白粉在叶正面比背面多一些。初始白粉可以擦去,低部区域组织仍为正常绿色;严重时白粉斑迅速连成一片,致使全叶布满白色粉状物,即白粉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片可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最后逐渐变黄、卷缩、枯萎,但不脱落。发病轻者病变不明显,仅荚果稍变形;发病重的叶片褪绿黄化早枯,种子瘦瘪。
病原形态特征:
Erysipecruciferarum(Opiz)Junell.称十字花科白粉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真菌。异名Ervsiphecommunis(Wallr.&Fr.)Link、ErysiphemartiiLév.等。闭囊壳聚生至散生,扁球形,暗褐色,直径88~125μm,具7~39根附属丝,附属丝一般不分枝,个别不规则地分枝1次,常呈曲折状,长70~256μm,长度为闭囊壳的1~2倍,壳内含5~7个子囊。子囊卵形至扁卵形,多具柄,少数近无柄或无柄,大小55.9~76.2×33.0~40.6(μm),内含子囊孢子4~6个。子囊孢子卵形至矩圆卵形,黄色,有的具油滴,大小16.4~23.8×12.2~15.4(μm)。分生孢子柱形,大小27.9~43.2x12.7~17.8(μm)。
浸染循环:
南方全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十字花科蔬菜上辗转传播危害。北方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该病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子囊孢子释放出来,借风雨传播,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致病害流行。雨量少的干旱年份易发病,时晴时雨,高温、高湿交替有利该病侵染和病情扩展,发病重。
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高温、干旱易发病;时晴时雨易发病,高燥、高湿交替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5)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6)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7)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8)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9)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0)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起,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二、生物防治:
2%农抗120(抗菌霉素120)水剂100倍~200倍液
2%武夷菌素(Bo-10)水剂200倍液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900倍液
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
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
三、化学防治:
(1)拌种剂:
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可减轻该病的发生。
(2)发病初期喷施:
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
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
有些白菜品种对铜制剂敏感,应严格控制药量,以免发生药害。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