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斑点落叶病又称苹果褐纹病,是由苹果链格孢的强毒株系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苹果上的病害。主要危害苹果叶片,也危害叶柄、一年生枝条和果实。造成苹果早期落叶,严重者树势衰弱,果品产量和质量降低,贮藏期还容易感染其他病菌,造成腐烂。
一、苹果斑点落叶病病原
病原为苹果链格孢的强毒株系,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二、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危害特点
1、叶片:新梢的嫩叶上产生褐色至深褐色圆形斑,直径2-3毫米。病斑周围常有紫色晕圈,边缘清晰。随着气温的上升,病斑可扩大到5-6毫米,呈深褐色,有时数个病斑融合,成为不规则形状。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黑绿色至暗黑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中后期病斑常被叶点霉真菌等腐生,变为灰白色,中间长出小黑点,为腐生菌的分生孢子器有些病斑脱落、穿孔。夏、秋季高温高湿,病菌繁殖量大,发病周期缩短,秋梢部位叶片病斑迅速增多,一片病叶上常有病斑10~20个,影响叶片正常生长,常造成叶片扭曲和皱缩,病部焦枯,易被风吹断,残缺不全。
2、枝干:在徒长枝或一年生枝条上产生病斑褐色或灰褐色,芽周变黑,凹陷坏死,直径2~6毫米,边缘裂开。发病轻时,仅皮孔稍隆起。
3、果实:果面的病斑有4种类型,即黑点锈斑型、疮痂型、斑点型和黑点褐变型。
①黑点锈斑型:果面上的黑色至黑褐色小斑点,略具光泽,微隆起,小点周围及黑点脱落处呈锈斑状。
②疮痂型:灰褐色疮痂状斑块,病健交界处有龟裂,病斑不剥离,仅限于病果表皮但有时皮下浅层果肉可成为干腐状木栓化。
③斑点型:果点为中心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套袋果摘袋后病斑周围有花青素沉积,呈红色斑点。
④黑点褐变型:果点及周围变褐,周围花青素沉积明显,呈红晕状。
三、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生规律
苹果斑点落叶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第2年苹果展叶期借雨露雾水萌发,随风雨或气流传播,侵染幼嫩叶片。
展叶后雨水多、降雨早,则田间发病早。春季气温上升到15℃左右,天气潮湿时,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在叶面有雨水和湿度大、叶面结露时,病菌在水膜中萌发,从皮孔侵入进行初侵染,温度为20℃~30℃、叶片有5小时水膜,病菌可完成侵入。在17℃时,侵入病菌经6~8小时的潜育期即可出现症状。生长期田间病叶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在夏、秋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时,也有利于病原产孢和发病。果园密植,树冠郁闭,杂草丛生,树势较弱、地势低洼均易发病。 此外,叶龄与发病也有一定关系,一般感病品种叶龄在12~21天时最易感病。
苹果斑点落叶病一年有2个发病高峰期。第1高峰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孢子量迅速增加,致春秋梢和叶片大量发病,严重时造成落叶;第2高峰在9月份,这时会再次加重秋梢发病重度,造成大量落叶。
四、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治措施
苹果斑点落叶病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等其他防治措施。防治关键在做好果园管理的基础上立足于早期药剂防治。春梢期防治病菌侵染,减少园内病菌基数;秋梢期防治病害扩散蔓延,避免造成早期落叶。
1、加强栽培管理。结合冬剪,彻底剪除病枝。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消灭病菌越冬场所,降低病菌基数。及时剪除夏季徒长枝,使树冠通风透光,降低园内小气候环境湿度。
2、生物防治。枯草芽孢杆菌(10亿/毫升)内含大量有益生物菌,能蚕食细菌,有效控制病菌种群数量,抑制病菌繁衍,有效保护叶片和果实。也能分泌刺激作物生长的蛋白质,快速修复因生理、病理原因形成的创伤,促进伤口愈合。
3.树体保护是预防此病的积极措施。药剂防治是有效控制病害的主要措施。关键要抓住2次为害高峰:从80%花落后即开始喷药(严重地区花露红期喷第1次药),10~15天1次,需喷药2~3次;秋梢期根据降雨情况在雨季及时喷药保护,一般喷药2次左右即可控制该病为害,严重果园可视情况加喷1次。 可选择1:2:200
波尔多液,或30%戊唑
多菌灵悬浮剂1000~12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5%
戊唑醇水乳剂2000~2500倍液,或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5%
异菌脲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等。尽量选用耐雨水冲刷药剂在雨时喷药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