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温室内,1年可发生10余代,冬季在温室外不能存活, 但可以各种虫态在温室内蔬菜或花卉上越冬并继续为害,翌年温 度适宜时开始迁移扩散。 因成虫飞翔能力不强,自然向外扩散范 围较小,一般是借农事操作如移栽、贩运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因 此,白粉虱的蔓延人为因素起着主要作用。 田间多点片发生,逐渐 向四周扩散。 田间虫口密度分布不匀。 成虫有趋嫩性,喜欢在上部嫩叶为害并产卵,在植株上的分布 有如下特点,最上部嫩叶上,以成虫和初产的浅黄色卵最多,稍下 部叶片多为变黑的卵,再下部叶片为初龄若虫,再接下来为中、老 龄若虫,最下部叶片则以蛹(四龄若虫)为主,也有一部分为新羽化 的成虫。 白粉虱的卵排成环状或散产,若虫孵化后便在叶背上爬 行活动,一旦刺吸为害便失去了爬行能力,开始营固着生活。 成虫 羽化后1~3天就可以交尾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124~324粒,每 经一代可增长64~146倍。 温度是白粉虱发生的主要条件。 繁殖适温为18℃~21℃,成 虫活动最适温度为25℃~30℃,温度高至40℃ 时,卵和若虫大量 死亡,成虫活动能力显著下降。 一般生产温室中,白粉虱约1个月 完成1代。 成虫有强烈趋黄性,白色、银灰色对其有驱避作用。 冬 季温室内的白粉虱是露地春季蔬菜上的虫源。 白粉虱的种群数 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夏季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到秋季数 量达到高峰,集中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作物。 在北方由于温室 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