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叶蝉, 同翅目叶蝉科, 俗名浮尘子。 在全国各棉区均有分 布, 以长江下游以南和西南棉区虫口密度大, 为害较重。 为害 的叶蝉有10多种, 常见的有小绿叶蝉、 大青叶蝉、 榆叶蝉、 二点 叶蝉、 印度棉叶蝉、 白边叶蝉及六点叶蝉等, 但分布广、 为害重的 是棉叶蝉。 (1) 为害特点 以成虫及若虫在植株上部棉叶背面吸食汁液。 使棉叶发生不同程度的缩叶。 受害后, 先是叶片尖端及边缘变黄, 然后向叶中部扩展, 渐变为鲜红色, 叶缘向下卷缩, 称为 “缩叶 病”, 受害严重的棉叶由红变焦黑, 全棉田像火烧一样, 最后枯死 脱落。 严重受害的植株光合生理功能停滞, 果枝瘦小短缩, 成铃显 著减少, 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2) 形态特征 棉叶蝉一生经成虫、 卵、 若虫3个虫态, 体形 为一脊状的小虫, 头大, 中部向前突出, 前胸背板与小盾板明显区 分。 前翅膜质覆盖住后翅, 两翅前部靠向端部交叠。 若虫与成虫形态 近似。 成虫体长3毫米左右, 淡绿色, 前翅末端无色透明, 其1/3处 有一明显黑圆点。 5龄若虫体长2.2毫米左右, 口器长达中胸后部。 (3) 发生特点 长江流域各地区发生代数差异很大, 江苏南京 8~10代, 湖北12~14代, 以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猖獗时期。 黄河流域发生6~8代, 每年迁入棉田的始见时间是6月下旬至7 月上旬, 为害盛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下旬, 10月上中旬数量开始 下降。 如遇高温干旱繁殖量增加, 为害加剧。 在25℃ 和30℃ 条件 下, 成虫寿命分别为17天和15天, 若虫期分别为10.2天和5~8 天, 卵期分别为9.7天和4~7天。 棉叶蝉的天敌种类多, 捕食性天敌有蜘蛛、 瓢虫、 草蛉、 隐翅 虫、 蚂蚁等, 寄生性天敌有棉叶蝉柄翅小蜂、 红恙螨、 寄生菌等。 若天敌的种类和数量较多, 棉叶蝉的发生变轻。 棉叶蝉喜光、 喜热、 惧寒, 平均温度32℃、 相对湿度70%~ 80%时, 最有利于其为害、 繁殖。 零星种植或密度较稀的棉田以及 沙壤地种植的棉花, 棉叶蝉发生为害重。 晚播、 肥力差 (氮、 磷、 钾配比不适当) 或
氮肥过多的棉田以及少毛、 叶片肥厚的品种, 棉 叶蝉喜欢取食, 受害重。 (4)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冬春季铲除田边地头杂草, 减少越冬虫源, 种 植叶片多毛、 毛长的抗虫品种。 集中连片种植, 适时早播, 合理密 植, 科学配方施肥, 加强田间管理, 促进棉株稳长、 健壮, 创造不 利于发生的条件。 ② 药剂防治 加强虫情监测, 适时防治。 6~8 月 为 害 盛 期, 也是棉铃虫、 伏蚜、 棉叶 螨 等 害 虫 为 害 的 时 期, 可 以 喷 施 药 剂 兼治。 可选用90%晶体敌 百 虫、 2.5%溴 氰 菊 酯 乳 油 或 40%丙 溴磷乳油等1500倍液, 或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3%
啶虫脒 可湿 性 粉 剂 2500 倍 液、 25% 噻 嗪 酮 可 湿 性 粉 剂 1000 倍 液 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