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棉花的棉蓟马, 主要有烟蓟马和花蓟马。 全国各棉区都有 分布, 尤以新疆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为害较重, 长江下游较轻。 (1) 为害特点 烟蓟马为害子叶期棉苗后, 生长点变成锈色枯 死, 常形成只有两片肥厚子叶的 “公棉花” (典型症状), 其后有的 死亡, 造成缺苗, 大部分10多天后, 才发出几个新芽, 形成 “破 头棉”。 嫩棉叶受害后, 变厚变脆, 叶正面沿叶脉出现银白色斑点, 为害重的呈银白色条块带。 叶背面出现黄褐色斑, 叶面皱褶不平, 变成 畸 形 烂 叶 株。 棉 蕾 受 害 后, 苞 叶 开 张, 但 大 多 数 尚 不 枯 死 脱落。 花蓟马成虫和1~2龄若虫均可为害棉苗。 成虫多在嫩叶背面 边缘取食, 3天后叶背面受害处形成白色有光泽的斑痕。 嫩叶嫩芽 受害, 初呈锈斑, 后即焦枯。 若虫孵化后先爬行数分钟到半小时, 才开始取食, 一般1~1.5天后在子叶和嫩头上可造成明显锈斑, 严重时2天后即可焦枯, 危害性比成虫略大。 棉苗受害主要在子叶 期, 若虫为害子叶期幼苗常造成焦头或无头苗。 第一、 二片真叶平 展后, 叶片及嫩芽受害均不明显。 (2) 形态特征 烟蓟马和花蓟马的形态识别要点见表27。 (3) 发生规律 烟蓟马在东北一年发生3~4代, 华北6~10 代, 长江流域棉区以南10代以上。 每代经历9~23天, 夏季约15 天。 卵期和若虫期各为5天, 蛹期3.7天。 以蛹、 若虫或成虫在棉烟蓟马和花蓟马的形态识别要点 烟蓟马 成虫体长1~1.3毫米,体宽为体长的1/4,淡褐色,复眼红紫色。 触角7 节,黄褐色,翅淡黄色,细长,翅脉黑色。 腹部圆筒形,末端较小。 卵长约 0.1~0.3毫米,肾形,乳白色,若虫形似成虫,淡黄色,无翅,复眼暗红色, 触角6节。 腹部细长,分10节。 蛹称伪肾,形似若虫 花蓟马 成虫体长1.3~1.5毫米,雌虫全体淡褐色。 头、前胸常为黄褐色。 雄虫 全体黄色。 卵初产乳白色,略绿,肾形。 若虫橘黄色到淡橘红色。 伪蛹长 1.4毫米,褐色 田土壤、 枯枝烂叶里以及大葱、 蓖麻、 白菜、 豌豆等地2厘米深的 土里越冬。 3~4月间在早春作物和杂草上活动, 4月下旬至5月上 旬陆续迁入棉田为害。 黄河流域为害盛期一般在5月中旬到6月中 旬, 新疆为6月下旬到7月下旬。 成虫能借风力迁飞到远处。 成虫 多分布在棉株上半部叶上。 成虫怕阳光, 白天多在叶背面取食, 夜 晚或阴天时才在叶面活动。 蓟马对蓝颜色有强烈的趋性。 雌虫可行 孤雌生殖, 田间见到的绝大多数是雌虫, 雄虫极少。 卵产在棉叶背 面的叶肉或叶脉里。 1龄若虫多在叶脉两侧取食, 体小色淡, 不太 活动; 2龄若虫色稍深, 易于辨别。 蓟马喜欢干旱, 适宜温度为 20~25℃, 相对湿度40%~70%, 春季久旱不雨即是棉蓟马大发 生的预兆。 另外, 凡是靠近蓟马越冬场所或附近杂草较多的棉田、 土壤疏松的地块、 葱棉间作棉田以及早播棉田, 一般发生较重。 早 春葱、 蒜上的蓟马是侵入棉田的虫源之一, 当年3~4月间这些植 物上虫口较高, 棉苗初出土时受害严重。 花蓟马成虫以清晨和傍晚取食最烈, 夜间较少, 阴天全在叶背 隐蔽处潜伏。 卵产在棉叶背面组织内, 其他植物则在花序枝梗、 花 瓣甚至花丝组织中。 (4)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在4月间铲除田边地头杂草降低虫源基数; 在 葱、 蒜等寄主上喷药, 也可减轻棉田早期受害程度; 结合间、 定 苗, 拔除 “公棉花” 和 “多头棉”; 定苗后及早对 “多头棉” 进行 整枝, 去除多余赘枝, 并适当施肥, 促进棉株恢复。 ② 种子处理 用70%
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高巧) 等进行种子处理。 ③ 药剂防治 百株蓟马数量达到30~50头时, 应进行药剂防 治。 可选用50%辛硫 磷 乳 油、 20%抗 蚜 威 可 湿 性 粉 剂 等 1000~ 1500倍液喷雾防治。 蕾铃期用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 2.5%高效氟
氯氰菊酯乳 油2000~2500倍液、 44%
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 10%
虫酰肼乳油 2000倍液、 25% 噻 虫 嗪 乳 油 2500~5000 倍 液、 5% 啶 虫 脒 乳 油 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