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Ramiestemrot
异名:
简介:苎麻茎腐病在局部麻区的个别年份发生,能引起成片麻株倒伏枯死。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茎杆及叶柄。发病初期在茎上靠叶柄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后逐渐沿茎杆上下扩大成暗褐色长条斑,并可环绕全茎。菌丝还能侵入到麻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使导管变黑。受害麻茎的上部常出现凋萎枯死,或从病部折断。叶柄受害,也呈暗褐色长条斑,使叶片凋萎,麻叶早落。各病部后期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物
[病原]病原为苎麻茎点霉Phoma boehmeriaeP.Henn.,属半知菌亚门。(1)形态。①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暗棕色,大小(101~222.2)?m×(161.6~252.5)?m,初埋生于表皮下,以后部分外露。②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有2种,小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72~2.96)?m×(5.18~5.93)?m;大分生孢子短杆状,两端钝圆,单胞,无色,大小(4.4~4.69)?m×(11.85~14.32)?m。
侵染循环
[侵染](1)菌源。病原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及病蔸内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2)传播。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多从伤口侵入,进行再侵染。(3)发生时期。长江流域麻区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4~5月份发病最严重,9月中下旬多雨年份可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6~8月份,因高温干早,发病较轻。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1)环境因素。①温度15~25℃,高湿条件下有利于本病的发生。②暴风雨往往引起麻株间互相擦伤,有利病菌侵入。(2)农业防治:①偏施氮肥、麻株过密、麻地积水、田间湿度大,易发病。②农事操作或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均有利发病。
形态特征
待补充
生活习性
待补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地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栽麻,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麻株杭病性。(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