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17:04 作者:李先生
适宜作物与安全性 主要用于大豆田除草。玉米耐药性次之。小麦、大麦、棉花、花生、高粱、苜蓿、芥菜耐药性差。向日葵、水稻、甜菜的耐药性最差。在大豆、花生田施药,72h后发现大豆植株内对氯嘧磺隆代谢作用最大。其选择性与其在植物体内的代谢速度有关。该药在离体植物叶片内代谢的半衰期:大豆为l-3h。苍耳、反枝苋大于30h。
防除对象 主要用于防除阔叶杂草,对幼齡禾本科杂草仅起一定的抑制作用。敏感的杂草有苍耳、狼把草、鼬瓣花、香薷、苘麻、反枝苋、鬼针草、藜、大叶藜、本氏蓼、卷茎蓼、野薄荷、苣荬菜、刺儿菜等。对小叶藜、蓟、问荆及幼龄禾本科杂草有抑制作用。耐药性杂草有繁缕、鸭跖草、龙葵。
应用技术 ①氯嘧磺隆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大,与土壤的类型关系很大。除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pH值越大,活性就越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活性就越低,用药量就越多。②该药不宜采用超低量或航空喷雾。重喷会出现药害。③该药在土壤中的持留期较长,后茬不宜种植甜菜、水稻、马铃薯、瓜类、蔬菜、高粱和棉花等作物。④土壤pH>7地块不宜使用此药,有机质含量>6%地块不宜作土壤处理。土壤营养缺乏或弱苗或病、虫及其他除草剂造成伤害时,不宜使用该药。低洼易涝地不宜使用。⑤氯嘧磺隆使用后遇到持续低温及多雨(12℃以下),或高温(30℃以上)时,可能会出现药害症状, 尤其是积水地块作茎叶处理。髙温作茎叶处理时,应酌情减少用药量。喷液量一般每公顷为450- 750L。⑥夏大豆产区应经过试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应用。
使用方法 用于春大豆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或大豆出苗后茎叶处理。土壤处理的安全性好于苗后茎叶处理。土壤处理时,每亩用20%氯嘧磺隆可湿性粉剂5-7.5g,或5%可湿性粉剂20-30g,加水30-40L,均匀喷雾。苗后茎叶处理时,一般于大豆第一片三出复叶完全展开时施药,每亩用20%氯嘧磺隆可湿性粉剂3-5g,加水35L喷雾。苗带处理应酌情减少用药量。
混用 与乙草胺混用作土壤处理,每亩用20%氯嘧磺隆可湿性粉剂5-7.5g与乙草胺混匀后(加水35L)均匀喷雾。一般每亩用50%乙草胺乳油100-200ml[50-100g(a.i.)]。还可与嗪草酮、异恶草酮等二元或三元混用,亦与吡氟禾草灵、稀禾啶、禾草克、吡氟氯禾灵可轮换(搭配)使用,两药使用的间隔期为5〜7d。桶混可能有拮抗作用。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