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又名剑兰,俗称洋竹兰。为鸢尾科唐菖蒲属植物,属多年生草本球根花卉,它的花形美丽多姿,花茎挺拔修长,花朵大,观赏价值极高,被誉为切花之王。其球根实为球茎,是一种变态的缩短或球形的地下茎。因其品种的不同决定球茎的颜色也不同。优良种球的形态呈饱满状,其直径与高度的比值应是1:0.8~1:1,过于扁平的球茎是退化的症状,一般不能继续留用。目前各地培育的品种很多,西宁地区试种表现好的品种有:红色、红美人、红胜利、苏格兰、红宝石等;粉色有西施、欢呼、马加利;黄色为日本黄、诺娃、吉克颂、金色原野等;白色为白友谊、白花女神等;有雪青色的忠诚等深浅不一的单色或复色品种。
(二)繁殖
用籽球繁殖的植株虽有一部分当年能够开花,但多表现花茎细、花朵小、花期晚,无多大商品价值,栽培的主要目的应放在培养商品球上。为集中养分供应根部生长,花蕾出现后即应去除。试验结果表明,同品球繁育的植株在相同管理条件下及时去花处理比不去花处理得到的大球直径在3.2厘米以上的占94.72%;因此耕种帮建议花卉处理可提高体积大、贮藏物质含量高、带病率低的球茎产量以及花的质量,而且可提高耐贮性。唐菖蒲开花后45天左右,球茎停止生长,当地上部位开始枯黄时(西宁地区约在10月中旬前后),将球茎挖起,剪去上部的枯叶,用手分开各个新球,除去萎缩的母球,晾干后进行分级。其标准一般为:一级球茎围茎在12厘米以上,二级球茎围径10~12厘米,三级球茎茎围8~10厘米,四级球茎围径6~8厘米,围径小于6厘米的为籽球。然后将箱,贴好标签,贮于通风干燥处,温度保持在4~5℃。贮藏期间应经常检查,翻晒,及时清除腐球茎。
唐菖蒲可用分球、播种或切球法进行繁殖。
1.分球 此法为一般常用的方法,将去年贮藏的球茎依大小分别栽种;大种球每畦可种400个,行株距30×80厘米,覆土不能过深,否则虽不易倒伏但出球少,覆土浅者出球多但易倒伏,故需适中为度;中球每畦可种450~500个,行株距为30×65厘米;小种球每畦可种600个;直接开沟撒播,每畦播1000个子球。小球当年不能开花,需2、3年养植后即可形成大球。
2.切球 为加速优良品种的迅速发展可用此法繁殖。将球茎削去外皮露出发芽点,从中切开,使每半边都带有一、二个芽及基部的生根部分,这样能使球茎上的每个芽都能萌发成一小球茎(如不切割有些芽不能全部萌发),芽过多时可除去弱小的芽。切块均匀撒播,上覆—层薄细砂,以种球被盖没为宜。遮上草帘,土壤过干时可在草帘上喷水。冬季可覆草帘,2月下旬可除去覆盖,3月上、中旬即可发芽出土,6~7月可挖起。秋后再种,如此连续栽培几年,小鳞茎不断长大,2~4年即可开花。
(三)栽培管理
1.选择适宜的栽培品种
(1)气候条件 唐菖蒲现有栽培品种1万多个,而且每年都有新品种上市。在进行栽培时,除要考虑品种的花色、品质以及花期等经济性状外,还应球根栽培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品种。一般将唐菖蒲品种分为:早花(60~65天)、中花(79~90天)、晚花(90~120天)三类。
(2)温度条件 栽培期间由于温度条件的不同会使同一品种的花期产生差异,也就是说,如果温度过低,不能满足品种生长发育需要,生育期会延长。如果在平均温度为20℃条件下生育期110~120天,因此在选择栽培品种时必须同时考虑栽培的温度条件,才能选择适当的品种保证适宜的花期和收获期。
(3)品种配置 以生产鲜切花为目的,必须考虑同一采收时期不同花色品种的搭配和同一品种延长花的供应期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每个品种的生育期的花色,选择花期相近不同花色的品种同时采收,需根据生育期差异调整播种期。第三是将同一品种分期播种以便延长鲜花供应期。
2.土壤的选择及处理
(1)选地 地势比较平坦,有排灌条件。以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为好,地下水位高、土壤粘重的地块不宜种植。不选择十字花科、豆科、黄瓜等作物茬口栽植唐菖蒲。唐菖蒲忌连作,一般轮作年限不少于3~6年。
(2)整地 整地一般包括翻耕、耙平、去除杂物等。整地在秋季进行最好,结合整地可施入有机肥来改善土壤肥力,土壤过酸也可以加入一定量的石灰进行土壤改良。
(3)土壤消毒 如果露地栽培,在不满轮作期限的土壤上种植唐菖蒲应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用药物消毒最好在秋翻地时进行,经过一个冬天土壤中药物的毒性可完全消失,不会影响来年茎的发芽和生长。可用棉隆30克/平方米与土壤拌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10~15天,或用敌克松50%粉剂l.0克/平方米施入垄沟中。
(4)栽前灌水 如果春季土壤墒情不好,应在种植前灌1次透水,以利种球生根发芽。栽植后至出苗前最好不要灌水,避免土壤板结影响出苗。
3.球茎的栽植
露地栽植唐菖蒲应考虑气候、品种、花期、种球大小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播种期应从高温达到15℃左右开始,中花品种此时播种,花期大约在7月中旬。如果考虑延长花的供应,可每隔10~15天分期播种,但播种期最好不晚于5月末,且后期播种应选用早花品种,否则由于秋季气温低,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开花,也不利于球茎的繁殖和成熟。同一品种的种球,大球茎开花较小球茎早,因此在播种前或采收后应对种球进行分级,根据花期分别播种,既便于管理,又能合理调节花期。
温室或塑料大棚可以周年栽培唐菖蒲,但应保证其生长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条件。如果温度低,会使生长受抑,花期延迟。保扩地栽培必须人工补充光照,保证光照时间和强度。另外,还应注意唐菖蒲球茎收获后需在低温下经过2~4个月方能通过休眠。不同品种休眠期长短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低温有利于通过休眠。如果想提早播种,可对种球进行处理。球茎收获后在0℃条件下处理20天,再用38℃高温处理10天,播种后20天可出芽。必须严格掌握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易造成球茎伤害,尤其是幼嫩的球茎伤害更重。如果用药剂处理,通过后熟的时间比较短,但易产生药害。种球在栽植前应进行消毒处理,杀死种球自身携带的病原菌。用50%敌克松1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灵300倍液,播种前用水浸泡种球有利于萌发。
唐菖蒲垄播栽植密度和开沟深度则按球茎的大小有所区别,一般围径在10~12厘米的种球,可用10×30厘米的株行距;围径在8~10厘米的中等种球用7×20厘米的株行距,开沟条播。一般直径在2.5厘米以上的球茎覆土不应超过5厘米。栽前应以农家肥或复合肥做底肥,肥料施入后覆一层土,踏实后再摆放种球,种球间距10~15厘米,同样应根据种球的大小适当调节。覆土后应进行镇压保墒,播后地膜覆盖更好。
栽植后一周左右球根开始萌动,半月后出土。唐菖蒲幼苗出齐后除第一遍草。另外有些杂草还是唐菖蒲一些真菌或病毒病害的共同寄主,若不及时清除会加重植株病害的发生。开花后如果杂草过多,可中耕除草,此时是球茎分化生长期,清除杂草不仅可以减少养分的竞争,而且可使根部土层疏松、变薄,有利籽球分化,也便于收获。
生长期追肥应掌握好追肥时期和种类。一般在苗期(两叶期)应追1次速效氮肥,此时正值幼苗生长和花芽分化期,需要大量的氮肥。蕾期和开花后则应追1~2次磷钾肥,以利开花和结球。追肥结合灌水进行根灌,有利于肥料的分解和吸收。施肥量:硝酸铵10公斤/亩,硫酸钾7公斤/亩,磷酸铵10公斤/亩,也可叶面喷肥,喷肥0.5%的尿素或0.2~0.5%的磷酸二氢钾。
唐菖蒲对水分的要求较严格。播种后如果土壤过于干旱,球茎很难生根萌芽,因此播种前必须灌透水。花芽形成期和蕾期也需保持充足的水分才能保证花的形成数量和质量。但后期水分过多易造成根茎腐烂,病害发生也较重,导致植株枯萎死亡,因此必须挖好排水沟及时排涝。西宁地区一般每15~20天灌水、中耕一次。
(四)病虫害防治
唐菖蒲种球蛋白质含量高,极易被病菌侵入,种植前必须做好种球的消毒工作。毒死蜱可杀蛴螬,发生线虫危害时,可挖出并烧毁受害虫球,或采用微生物方法防治。唐菖蒲病株很容易将病菌或病毒传染给其它植株,扩大病害发生范围。真菌病害比较容易识别,病部有病原菌,病斑比较明显。病毒病菌的表现症状很多,不同的病毒种类引起的发病症状也不同。一般在叶片上表现褪绿,出现条状、网状或斑点褪绿;花枝上多表现在花瓣上出现褪色斑、花朵变形等;植株则表现出茎叶萎缩、扭曲、生长矮小等。有些病毒病的症状与缺素症相似,应注意识别。植株拔除后应清出园地,最好用土深埋。因热、旱等引起枯梢病,应采取浇水、喷雾、通风等措施,以保持设施栽培内温湿度在适宜的范围内,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病毒也是唐菖蒲的致命病害,常导致植株不开花,采用组织培养法繁殖无病毒种球,加强栽培管理防止病毒感染,是防治病毒病的有效办法。
(五)采收及处理
西宁地区在4月下旬开始栽培,7月下旬开始采花,最下部一朵花开放时采收切花为宜。一般情况下,唐菖蒲开花后需40天以上才能收获球茎。唐菖蒲开花后母球逐渐萎缩,产生几个至十几个小球根,待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是挖出球根,去叶,将球根掰开,晾干,按大小分级,平摊在架上或用干净的通气良好的网袋悬挂贮藏于干燥通风处,并防虫蛀。唐菖蒲的休眠期较长,可通过人工处理打破休眠,使其在一年内多次开花,大大提高鲜切花的产量和效益。
『打印』『关闭』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