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2017-07-14 02:48 作者:李先生  

  
种植技术

内容摘要: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发生危害造成减产15%以上,且严重影响稻米质量。近年来,四于氮水施用过多,水稻生长中期雨水过多,气温偏高,形成高温高湿条件,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加之,此病前期发病不明显,容易忽视此病的危害性,在生产上呈逐年上上升的趋势。在防治方法上坚持以农业在综合防治方法上应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一是以选用抗病品种为重要措施,二是消灭越冬病源菌,处理病稻草,三是加强监测预报,控制流行,四是严把预防关。荣县长山镇常年水稻播种面积1066kh2,常年发生面850kh2,每年防治面积达850kh2次,挽回粮食损失1500吨。

1.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病原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3.1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3.2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6%,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4.防治措施  防治稻纹枯病应着重抓好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加强以肥水管理为主的丰产防病栽培措施,尽可能消灭初侵染源,并为在发病期间及时辅以药剂防治。

4.1选育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的培育和选用,必须与病菌生理小种类群、分布及其出现频率的变化规律相结合起来,育种上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实行转基因育种,将抗病高产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培育出高产抗病品种的新品种,目前应当选用川香、内香优等抗病相对强的品种种植,要注意经常更换新品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搭配,提高群体的抗病能力,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措施。

4.2消灭越冬病源

4.2.1处理病稻草  凡发病稻草宜迁入室内,不能放在野外,不能用来捆秧、盖草房、搭围墙等,野外稻草处理干净。

4.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管水目的在于既改善栽培环境,控制病菌的繁殖与侵染,又促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

4.3.1合理施肥  一般应当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硅肥、草木灰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肥。绿肥施用量每亩不超过3000斤,并适量用石灰腐烂,中和酸性,避免后期氮肥过多,冷浸田注意增施磷肥氮肥应当分次施肥,防止生长阶段中氮肥过多,叶片嫩绿,抗病力下降,发生稻瘟病。

4.3.2合理密植、适时栽插  实行条栽,宽行窄窝, 亩栽1.8--2万窝,也可实行三围强化栽培,亩植0.6万窝,窝栽3苗,等边三角形栽植,抛秧应留好大行,采取东西行向, 栽小苗,避免栽老秧、病秧。

4.3.3水肥管理必须密切配合  应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开设明沟暗渠,降低地下水位,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促控结合,掌握水稻黄黑变化规律满足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要。一般保水回青后,应在分蘖期浅灌,够苗后排水晒田,养活无效分蘖,使稻叶迅速落黄,复水后保持干干湿湿,可控制田间小气候,并使稻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增加吸收营养和硅酸盐,增强抗病性。

4.4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从苗期开始都要对稻瘟病加强监测,重点应放在常发区,沿江沿河两岸,低洼潮湿地带。各地农技推广人员,村、组干部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检查监测,广泛宣传,要让广大农户能够认识稻纹枯病,发动群众进行普查,一旦发现病株和发病中心团,要立即组织用药防治,控制病害蔓延。

4.5药剂防治  

4.5.1防治时期、指标:水稻拔节至孕穗期。病丛率达10%,或孕穗、抽穗期病丛率达30%的稻田为重点防治对象田。

4.5.2防治方法:推荐药剂与施用方法:亩用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爱可)20-30毫升+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4克+安融乐6毫升,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爱苗)30毫升+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4克+安融乐6毫升,对水60-75公斤均匀喷雾,间隔5-7天施第二次药,兼治稻曲病、鞘腐病、叶面病害。

4.5.3注意事项:纹枯病发生在茎杆基部,施药水量要足,喷药要均匀,药液要达到发病部位。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上一篇: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下一篇: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
 
最新文章
导航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