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4 01:59 作者:李先生
受入春以来气温偏低、阴雨寡照的影响,水稻、玉米等主要大春作物生育期普遍推迟、长势较差,抗御病虫害的能力显著降低,加上反常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因此耕种帮建议抓好病虫害防治,对确保今年大春作物丰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品种抗性水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提出以下主要大春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建议,供参考。
一、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控
(一) 稻瘟病防控技术
1、现有水稻品种抗性水平
2009年,本所对77个生产主栽水稻品种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颈瘟抗性水平表现为:7级41份,占53.24%,5级36份,占46.76%。抗性水平能够达到3级以上的品种为零。鉴定317份后备水稻品种的结果显示:颈瘟9级176个,占55.52%,7级141个,占44.48%。表明现有水稻生产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抗病水平均较低,在今年的气候条件下,稻瘟病易流行成灾,必须作好病情监测和药剂防治的准备。
2、当前病圃发病情况
2010年稻瘟病苗瘟田间监测结果:截止5月底,在营山、泸州、雅安、蒲江、资中等稻瘟病田间病圃中,全省主栽品种发病率70%左右,其中苗瘟出现9级约占10~30%,少部分品种出现化苗;
3、药剂防治技术
(1) 本田期叶瘟防治
本田期叶瘟发生的田块,亩用75%三环唑(丰登)25~30克,或30%稻瘟灵150毫升或40%富士1号乳油100毫升/亩,兑水40~50公斤,喷雾施药防治1~2次,并对发生叶瘟周围的稻田选用75%丰登25~30克/亩进行施药保护。
(2) 水稻穗期稻颈瘟防治
防治关键时期:水稻破口期。药剂可选用20%三环唑WP每亩100克,或75%三环唑(丰登)WP 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施药。若在水稻抽随后防治,药剂应选用30%稻瘟灵乳油150毫升,或40%富士1号乳油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施药。
防治重点区域:稻瘟病常发区、去年稻瘟病发病区,以及今年苗、叶瘟发生的区域及其相邻区域。
(二) 稻曲病防控技术
目前生产主栽水稻品种基本上都不抗稻曲病,加上今年阴雨天气较多,要重视抓好稻曲病的药剂防治。
防治关键时期:水稻破口前3~5天施药。药剂可选用生物药剂2.5%纹曲宁水剂每亩300毫升,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爱苗、嘉润)15毫升等,兑水50公斤及时进行防治。
由于防治稻曲病和稻瘟病颈瘟的施药适期比较接近,因此耕种帮建议可以将防治稻曲病和防治穗颈瘟的两种药剂混配,于水稻破口前3~5天采用一次施药防治。
(三) 纹枯病防控技术
(1)农业防治
采用控害高产栽培技术:控氮增磷补钾,特别是不偏施、迟施尿素、碳酸氢铵等氮肥,根据苗期适时排水晒田。
(2)药剂防治
水稻拔节~孕穗期,病丛率达到40%左右的类型田,亩用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25~30克,或2.5%纹曲宁水剂300毫升进,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爱苗、嘉润)15毫升防治纹枯病喷雾。施药的重点部位是:水稻中、下部。
(四) 稻螟防控技术
1、2010年稻螟越冬基数调查结果
三化螟在部分稻区越冬基数高、今年发生重。中江、德阳、金堂、青白江、三台等地区,今年三化螟越冬基数高,亩虫量2030头~4578头,预计今年这部分地区第二代发生严重,应引起重视。此外,西昌稻区三化螟占越冬稻螟总虫量的62.7%,亩虫量达1329头,需加强监测和防治。
2、第一代稻螟防控
鉴于今年气温偏低,本田期秧苗生育期推迟、长势普遍较弱的现状,目前特别要加强水稻螟虫防治,确保水稻基本苗数量。
对螟虫枯鞘丛率达到10%左右或枯鞘株率达到3~5%的类型田,可选用1.8%杀阿维菌素(蓝锐)100~120毫升/亩、90%杀虫单可溶粉剂40~60克/亩、或40%氯虫·噻虫嗪(福戈)水分散粒剂(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8克/亩,在幼虫三龄前及时进行防治。
3、第二代稻螟防控
(1) 第二代三化螟防控
① 物理防治:频振灯诱杀成虫。
② 生物防治:稻鸭共育:每亩于水稻移栽返青后放幼鸭15~20只;每亩于发蛾高峰前设置专用性诱剂一套。
③ 药剂防治:施药关键时期为卵块孵化初期;水稻生育期:水稻孕穗期(成都平原为7月10~15日左右)。
药剂:90%杀虫单粉剂50~60克(在稻飞虱非发生地区,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毫升+20%三唑磷乳油80毫升),或40%氯虫·噻虫嗪(福戈)2包/亩,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
(2) 第二代二化螟防控
① 物理防治:频振灯诱杀成虫。
② 生物防治:同上。
③ 药剂防治:施药关键时期为幼虫三龄以前;水稻生育期:水稻抽穗期(成都平原为7月25~8月5日左右)。
药剂:40%氯虫·噻虫嗪(福戈)8克/亩(持续期长,并可兼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多种害虫),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8克/亩,或1%甲维盐乳油(禾安)100 ml/亩,或48%毒死蜱乳油(乐斯苯)80~100 ml/亩,或亩用1.8%阿维菌素100毫升+20%三唑磷乳油80毫升等,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
4、“两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防控
(1) 利用稻鸭共育技术可有效控制“两迁”害虫危害。
(2) 防治指标:白背飞虱虫口密度1500头/百丛,褐飞虱虫口密度600~800头/百丛时,稻纵卷叶螟分蘖~拔节期虫苞10个/百丛以上,穗期虫苞5个/百丛以上。
(3) 药剂防治:防治稻飞虱可用25%噻嗪酮50~
二、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控
(一) 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
玉米螟是全省玉米产区最主要的害虫,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近期调查显示,今年玉米螟发生程度与常年相当。但因受低温寡日影响,玉米普遍长势较弱,玉米螟危害损失将重于常年,需加强监测和防治。控制玉米螟,关键是重治第一代。
此外,危害严重的灰斑病09年已在雅安、眉山等地发生,特别是今年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该病流行。我省大面积种植的东单60、长玉13、雅育8号、川单14等品种,均不抗灰斑病,需加强测报,及时防治。
(二) 防控技术
1、玉米螟防控
(1) 物理防治:频振灯诱杀成虫。
(2) 药剂防治:关键施药期:玉米螟卵孵高峰期~低龄幼虫期;玉米生育期:喇叭口期。
药剂:在心叶内撒施:3.6%杀虫双大粒剂或10%毒死蜱颗粒剂每亩公斤;也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或40%氯虫.噻虫嗪(福戈)水分散粒剂每亩10克喷雾或稀释拌毒土撒施;也可生物防治每亩用300亿孢子/克白僵菌粉剂50克左右拌毒土2公斤均匀撒在玉米喇叭口中。
2、玉米灰斑病防控
(1) 选用抗病品种:如山川907、川单29等。
(2) 农业及人工防治: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提高玉米抗病性。发病初期,打掉植株底部病叶。
(3) 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喷雾施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药剂可选用:25%苯醚甲环唑乳油8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40%福硅唑乳油8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三、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防控
(一) 生产品种抗性和发病影响因素
目前全省推广的马铃薯主要品种基本上都不抗晚疫病。种植在“三州”及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的春、夏马铃薯,在薯苗封行或初花后,如遇连日阴雨,晚疫病极易暴发成灾,造成重大损失。应加强监测和防治。
(二) 防控技术
1、 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延缓和减轻病情
田间湿度、持水量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地势低洼的田块要特别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
2、加强监测及时防治
薯苗封行或初花后,如遇3~5连绵阴雨,应及时进行防治。
药剂:发病前施药,可选择70%安泰生SC 150克/亩、50%烯酰吗啉WG 1500倍、250克/升阿米西达SC 1500倍和72%克露WP 70克/亩等药剂。
发病初期施药,应选25%瑞凡SC 30/亩,687.5g/升银法利SC 75克/亩+70%安泰生150克/亩混用,或44%菲格SC+47%加瑞农WP克 60 ml+60克/亩,或500克/升福帅得SC 2000倍或10%科佳SC 2000倍。药液量50公斤/亩,喷雾施药,并注意叶片正、背面均要喷药。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