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广植保新技术,保障
农药减量增效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我们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植保新技术,逐步减少化学
农药使用。具体做了一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科学指导防治。根据我县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病虫草发生规律,定期进行系统田间调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合理确定防治适期,科学指导
农药品种,优先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措施,推广高效低毒
农药,合理确定使用剂量,通过印发防治技术意见明白纸、电视讲座、网络信息等形式指导农民及时开展综合防治,减少了病虫害防治次数,减少
农药的使用。二、加强植保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指导开展规范化防治。我们在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绿色植保”理念,注重了植保新技术的宣传推广。近年来,每年开展县乡新型农民培训、“病虫害防治员”培训、“蔬菜园艺工”培训班10次以上,每年培训技术人员近1000人次,培训农民1万人次。重点讲解农作物病虫害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讲解
农药安全使用知识、
农药合理使用知识,通过培训,不仅让学员掌握了作物健身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同时带动广大农民应用综合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平均每季作物减少病虫害防治1-2次,每亩可减少
农药60-120克。比如,西瓜病虫害防治方面,全县常年种植西瓜8万亩左右,2013年以前防治根结线虫主要采用化学
农药,每亩
农药折纯用量100-150克,通过农民培训形式推广了夏季地面撒施石灰粉20-30公斤,覆盖地膜,封闭棚膜,从而达到高温杀灭线虫和土传病菌,同时结合使用生物菌肥、淡紫拟青霉生物菌剂、枯草芽胞杆菌,有效控制了线虫、根腐病的发生危害,仅此一项技术可减少化学
农药8000-10000千克,相当全县每亩减少
农药8-10克。三、推广农业防控措施,提高作物抗逆性。推广无病虫育苗技术,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温烫处理、采用无菌虫基质土育苗,嫁接技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施用腐熟有机肥、生物菌肥,补充微量元素肥,精准施肥;推广运用无滴膜,降低温室大棚湿度,减少发病率;推广喷施氨基寡糖素免疫诱抗剂,激活作物抗逆力。四、大力推广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害虫基数,减少
农药使用。三年来我县共安装频振式杀虫灯3000台,防控面积达到15万亩,推广粘虫板(黄板、兰板)面积6万亩以上,通过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害虫的发生基数,同时有效地保护天敌降低了害虫的发生危害。五、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控制病虫危害。2013年以来,在花生、小麦、玉米上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面积逐年增加,截止今年,基本实现种子全部包衣,每亩减少
农药达到100克以上。比如花生,2013年以前,在防治地下害虫方面,每亩使用
农药折纯也在200克以上,现在使用包衣剂,制剂用量多数都在100克一下,并且具有预防蚜虫、防治根腐病的效果,平均减少喷施
农药一次,平均每亩减少
农药100克以上。六、扶持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病虫害规范化统防统治。通过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防双减”技术,结合国家补贴项目,扶持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病虫害规范化统防统治。一是解决一家一户分散施药、盲目用药、过量用药的现象,从而减少了
农药用量;二是遵照
农药减量使用原则,在农资采购时,充分考虑病虫害发生特点,精准采购
农药,减量使用
农药。2013年以来,统防统治面积逐年增加,群防群治、统防统治减少了害虫的迁飞危害,提高了防治效果,减少了用药次数,降低了
农药使用量。与生态农业模式相比,生态农业对于植保新技术有着更高要求,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各种植保新技术的支撑,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学习探讨植保新技术,大力宣传培训植保新技术,合理有效地运用植保新技术,有效防止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不断减少
农药的使用,节约生态农业过程中生产成本,减少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