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空秆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与果穗发育时期玉米体内缺乏碳糖等有机营养有关。因为形成果穗所需的养分,大部分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当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合成的有机养分减少,雌穗发育迟缓或停止发育,空秆即增多。另外,据多年的试验调查,水肥不足、弱晚苗、病虫害、密度过大等因素均造成空秆的发生,这些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玉米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转化和分配,而形成空秆。如2002、2003年,龙单13号玉米由于自交苗多,空秆率达8.0%,密度试验7.50~8.25万株/hm2,空秆率更高达10.0%以上。2005年由于降水较少,干旱严重,玉米常规品种龙单13号、四早11号空秆率达5%~7%,均比历年增加2.3个百分点左右。2004年青贮玉米品种阳光1号由于弱晚苗多,空秆率高达9.9%。2004年玉米品系DH9004由于瘤黑粉病率高达17.0%,造成空秆率也高达10.4%。丝黑穗病更是形成空秆的因素之一,这些均造成最终减产的结果。玉米倒伏有茎倒、根倒和茎折断3种。茎倒是茎秆节间长细、植株过高及暴风雨造成,茎秆基部机械组织强度差,造成茎秆倾斜;根倒是根系发育不良、灌水及雨水过多,遇雨引起斜度较大的倒伏;茎折断主要是抽雄前生长较快,茎秆组织嫩弱及病虫危害,遇风而折断。如密度过大,透光通风效果差,造成茎秆细高易茎倒。春季播前整地效果差,中耕管理不及时,使植株根系不发达,造成根倒,以及玉米螟危害严重等引起玉米的茎折断。2005年秀清-109倒伏严重,主要是根倒,产量只有6552kg/hm2,倒伏区比不倒伏区减产13%~16%。2005年部分不抗螟虫玉米品种,倒折率高的为7.9%,严重影响产量。2016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