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草莓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叶和果实,也侵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多从花期开始,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发生特点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和越夏。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雨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发病部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重复侵染,加重危害。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18~25℃,相对湿度90%以上。常年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盛期在2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及11~12月。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开花坐果期至采收期,发病潜育期为7~15天。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发病早且重。阴雨连绵、灌水过多、地膜上积水、畦面覆盖稻草、种植密度过大、生长过于繁茂等条件下,易导致草莓灰霉病严重发生。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改善栽培管理,实行轮作。定植前深耕,减少菌源。实行高畦、地膜覆盖栽植,防止果实直接接触地面。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地块。合理密植。避免过多施用
氮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除老叶、枯叶、病叶和病果,并带出园地烧毁或深埋,减少侵染源以及使用无滴棚膜。药剂防治定植前每公顷撒施25%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90公斤,均匀耙入土中,消灭残留菌源,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可用施佳乐40%悬浮剂15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5%特克多悬乳剂800倍液、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3~4次,重点喷花果。保护地选用6.5%甲霉灵粉尘剂1千克/亩喷粉,或用20%特克多烟剂0.3~0.5千克/亩熏烟,防治效果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