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冬冻害初冬冻害即在初冬发生的小麦冻害,一般由骤然强降温引起,因此常称为初冬温度骤降型冻害。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最低气温骤降10℃左右,达-10℃以下,持续2~3天,小麦的幼苗未经过抗寒性锻炼,抗冻能力较差,极易形成初冬冻害。发生冻害的小麦类型是弱苗和旺苗,壮苗一般不会造成冻害,最多造成叶尖受冻,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影响不大。苗龄小,未积累大量可溶性固形物,仍处在较旺盛生长时期的幼小弱苗,抗低温能力较差,易发生初冬冻害,造成叶片干枯和幼苗死亡。早播旺苗,冻害主要造成幼穗冻死叶片和叶片干枯,尤其是土壤肥力低,整地质量差,土壤缺墒的麦田,如遇突发性强降温天气,极易造成初冬冻害。二、越冬期冻害小麦越冬期间(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持续低温(多次出现强寒流)或越冬期间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而形成的小麦冻害。一般分为冬季长寒型交替冻融型两种类型。冬季长寒型是由于长期受严寒天气的影响而导致的小麦地上部严重枯萎甚至成片死苗;交替冻融型是进入越冬期的麦苗因气温回升的恢复生长,抗寒力下降,又遇到强降温成的冻害。当冬季有两个月以上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最低气温在-15~-13℃的天数较多,北方广大无积雪麦田及积雪不稳定地区,易发生冬季长寒型冻害。越冬期小麦处于休眠状态,抗寒力很强。但由于黄淮麦区小麦具有越冬不停止生长的特点,此阶段小麦处于地上部稍长,地下部分生长阶段,一旦遇回暖天气,幼苗又开始生长,抗寒力相对减弱,当再次寒流降温到-15~-13℃时,即会产生较严重的越冬冻害。越冬冻害一般以冻死部分叶片为主要特征,对生产危害较小。另外,整地质量差的麦田,特别是近年旋耕未镇压的麦田以及沙土地麦田,年年都有越冬期冻死苗现象。墒情差的情况下,也可形成严重冻害。三、早春冻害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2月下旬至3月中旬)发生的冻害。返青后麦苗植株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如遇寒流侵袭则易造成冻害。此类冻害发生较为频繁且程度较重,是黄淮麦区的主要冻害类型。如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8年、1990年、1991年、1994年、1995年、2004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82年冬季温暖,降水量少,早春气温回升快,小麦进入快速生长阶段,2月18~22日河南省豫东地区,皖北、江苏徐州等地区最低气温骤降至-13.1~-8.7℃,造成了严重的早春冻害,幼穗冻死30%左右的麦田达20%以上,春性早播麦田幼穗全部冻死,豫东种植的宛7107成片冻死。1995年2月气温骤降为-8.1~-6.6℃,仅河南省小麦幼穗冻死50%以上的麦田达405万亩以上。2007年3月6日一股较强冷空气侵入,商丘60多万亩小麦发生严重冻害,幼穗冻死40%~80%。四、晚霜冻害小麦在拔节至抽穗期间(3月下旬4月中旬)发生的霜冻冻害。这一阶段小麦生长旺盛,抗寒力很弱,对低温极为敏感,若遇气温突然下降,极易形成霜冻冻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温回暖后又突然下降形成的霜冻。如1992年4月19日、1993年4月11日的突然降温均形成了较重晚霜冻害。1995年4月3日商丘地区最低气温下降到-1.6~-4.5℃,地面最低温度下降到-8.7~-5.5℃,全区810万亩小麦遭受了严重的晚霜冻害。经调查,冻害面积达90%,其中幼穗冻死20%以下的257万亩(占32%),冻死20%50%的达298万亩(占37%),冻死50%以上的155万亩(占19%)。河南省冻害面积合计超过1050万亩。晚霜冻害其他地区发生较少,主要分布在黄淮麦区。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