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检植物名称:棉花报检受害类型:虫害检测认定:赤须盲蝽中文名称:赤须盲蝽中文别名:红须盲蝽拉丁学名:TrigonotylusruficornisGeoffroy纲:昆虫纲目:半翅目科:盲蝽科主要天敌:主要寄主:主要危害谷子、糜子、高粱、玉米、麦类、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以及甜菜、芝麻、大豆、苜蓿、棉花等作物。赤须盲蝽还是重要的草原害虫,危害禾本科牧草和饲料作物。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危害部位:叶片传播因子:禾草防治指标:苗期,被害株为5%;蕾铃期,被害株10%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危害症状:赤须盲蝽以成、若虫刺吸棉花叶片,引起雪花状白斑,还喜欢到幼嫩的苞叶和花丝上危害,影响幼铃生长,影响产量。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6毫米,细长,绿色。头部略成三角形,顶端向前方突出,头顶中央有一纵沟。触角4节,红色,等于或略短于体长,第一节粗短,第二、三节细长,第四节短而细。喙4节,黄绿色,顶端黑色,伸向后足基节处。前胸背板梯形,四边略向里凹,中央有纵脊。小盾板三角形,基部不被前胸背板后缘覆盖,中部有横沟将小盾板分为前后两部分,基半部隆起,端半部中央有浅色纵脊。前翅革片绿色,膜片白色,半透明,长度超过腹端。后翅白色透明。足黄绿色,胫节末端和跗节黑色,跗节3节,爪黑色。
卵:粒口袋状,长约1毫米,卵盖上有不规则突起。初为白色,后变黄褐色。
若虫:5龄,末龄幼虫体长约5毫米,黄绿色,触角红色。头部有纵纹,小盾板横沟两端有凹坑。足胫节末端、跗节和喙末端黑色。翅芽长1.8毫米,超过腹部第二节。生活习性:在内蒙古一年发生3代,以卵在禾草茎叶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初进入盛期。成虫5月中旬开始出现,下旬为羽化盛期。5月中下旬成虫开始交配产卵,卵于6月上旬开始孵化。第二代成虫在6月中下旬开始交配产卵,7月上旬卵开始孵化,7月下旬第三代成虫出现,8月上中旬开始产卵。雌虫产卵期不整齐,田间出现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白天活跃,傍晚和清晨不甚活动,阴雨天隐蔽在植物中下部叶片背面。羽化后7~10天开始交配。雌虫多在夜间产卵,卵多产于叶鞘上端,每雌每次产卵5~10粒,卵粒成1排或2排。气温20℃~25℃,相对湿度45%~50%的条件最适宜卵孵化。若虫行动活跃,常群集叶背取食危害。在谷子、糜子乳熟期,成虫、若虫群集穗上,刺吸汁液。发生规律:连作地、田间几四周杂草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栽培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施用的农家肥未充分腐熟;上年秋冬温暖、干旱、少雨雪,有利于该虫的发生发展。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1)播种或移栽前及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2)提倡轮作,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3)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虫的重要措施。(4)大田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或移栽前撒施或沟施杀虫的药土,(5)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不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采取“测土配方”技术,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重施基肥、有机肥,培育壮苗,有利于减轻虫害。(6)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抗虫能力。(7)合理密植,及时剪除空枝、顶心、边心、老叶,拔除病株重度虫伤株,减少害虫产卵地方,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病株、残体集中烧毁,病穴施药。二、化学防治:16%顺丰3号乳油2000倍液2.5%中保4号乳油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40%速灭杀乳油4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4000倍液10%歼灭(氯氰菊脂)乳油2500—4000倍液5.7%百树得(氟氯氰菊脂)乳油800—100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菌酯乳油1500—2000倍液20%灭多威乳油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