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检植物名称:棉花报检受害类型:虫害检测认定:双线盗毒蛾中文名称:双线盗毒蛾中文别名:拉丁学名:Porthesiascintillans(Walker)纲:昆虫纲目:鳞翅目科:毒蛾科主要天敌:姬蜂、小茧蜂。地理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江苏等省。主要寄主:豇豆、粉葛、丝瓜、辣椒、菜豆、葵菜、甘薯、玉米、棉花、茶、柑桔,梨、桃、甘蔗等。危害部位:叶片传播因子:迁飞、迁移防治指标:不详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危害症状:以幼虫取食叶片和花,影响寄主植物生长。在蔬菜上以幼虫食害叶、豆荚、果实,严重时叶片仅剩网状叶脉,豆荚和果实呈缺刻或孔洞,影响产量和质量。形态特征:成虫:雄成蛾体长9~12毫米,翅展20~26毫米;雌蛾体长17~19毫米,翅展26~38毫米。头部和颈板橙黄色,胸部浅黄棕色,腹部褐黄色,肛毛簇橙黄色,前翅赤褐色微带紫色闪光,内线和外线黄色,前缘、外缘和缘毛柠檬黄色,外缘和缘毛黄色部分被赤褐色部分分隔成三段;后翅浅黄色,体下淡黄色。卵:黄色,半球形,每块有卵6~25粒。末龄幼虫:体长17~25毫米,头淡褐,胸部、腹部暗棕色;前胸、中胸及第3~7和第9腹节的背线为黄色,其中间纵贯红线,后胸红色;前胸侧瘤红色,第1、2、8腹节背面具绒球状短毛簇黑色,余污黑色至浅褐色。后胸背板还有一对红色毛突,体上毛瘤上有黑长毛。蛹褐色,藏在棕色薄茧里。
生活习性:南方各省均有发生,福建年生3~4代,以幼虫在寄主叶片间越冬;广州年生10多代,无越冬现象,傍晚或夜间羽化,成虫夜出,白天栖息在叶背,6~7月发生数量多,雌成蛾产卵在叶背,卵半球形黄色呈块状,上盖黄色茸毛,每雌可产卵40~84粒,卵期5~10天,初孵幼虫有群集性,食叶下表皮和叶肉,3龄后分散为害豇豆荚或瓜果成孔洞,幼虫期15~20天,末龄幼虫吐丝结茧粘附在残株落叶上化蛹,蛹期5~10天。发生规律:连作地、田间几四周杂草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栽培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施用的农家肥未充分腐熟;上年秋冬温暖、干旱、少雨雪,翌年高温、高湿、多雨气候,有利于虫害的发生与发展。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1)播种或移栽前及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2)提倡轮作,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3)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虫的重要措施。(4)大田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或移栽前撒施或沟施杀虫的药土,(5)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不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采取“测土配方”技术,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重施基肥、有机肥,培育壮苗,有利于减轻虫害。(6)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抗虫能力。(7)合理密植,及时剪除空枝、顶心、边心、老叶,拔除病株重度虫伤株,减少害虫产卵地方,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病株、残体集中烧毁,病穴施药。二、生物防治:(1)保护、释放天敌姬蜂、小茧蜂。(2)喷施生物制剂:20%细菌杀虫剂1000倍液三、化学防治: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6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2.5%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10%多来宝悬浮剂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灭多威乳油1500~2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5%功夫乳油1000倍液10%氯氰菊脂乳油2500-3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本站声明:本检测仅供参考,不承担任何承诺与责任。如需确认,请与当地植保站联系。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