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检植物:菠菜
报检类型:病害
检测认定:菠菜斑点病
中文名称:菠菜斑点病
中文别名:菠菜叶霉病
病原中文名称:变异芽枝孢
病原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芽枝霉属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寄主:菠菜
危害部位:叶片、叶柄、茎、种荚
传播因子:种子、病残体、采种株
防治指标:发病初期
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
危害症状:
危害幼苗、叶片、叶柄、茎及种荚。幼苗染病,子叶生半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斑。叶片染病,初生褪色不规则形宵斑点,水渍状,扩大后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3~4毫米,病斑中间深褐色至黑褐色,外围具一圈窄的褪绿晕环,病斑融合后成枯死斑块。茎部染病,初呈暗褐色水渍状长条形,扩展后为不规则状,稍凹陷。荚和豆粒染病,生暗褐色条斑。
病原形态特征:
Cladosporiumvariabile(Cooke)deVries.称变异芽枝孢,异名HeterosporiumvariabileCooke.变异疣蠕孢菌,属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芽枝霉属真菌。分生孢子梗生在叶面,每束1~3根,曲折,孢痕明显,一般每节具孢痕两个,淡榄褐色,先端色较淡,具横隔膜0-6个,大小(18.6~217.6)×(3.4~6.1)μm。分生孢子短杆状至长卵状或倒棒状,淡榄褐色,具横隔膜1~5个,表面有密集的微刺,大小(8.5~40.8)×(5.1~10.2)μm。
浸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病部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靠气流传播蔓延。天气温暖多雨,或田间湿度大,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含水量大易发病,低温、高湿、多雨、日照不足易发病;早春多雨或霉雨来早、气候温暖空气湿度大;秋季多雨、多雾、重露或寒流来早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畦面施一层农家肥、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改良土壤,减少病源和虫源。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或大雪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5)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6)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
(7)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8)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9)高温干旱时应科学浇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
二、化学防治:
(1)种子灭菌:
用种子重量1%的35%瑞毒霉或甲霜灵拌种,可减轻该病的发生。
(2)发病初期喷施:
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
本站声明:本检测仅供参考,不承担任何承诺与责任。如需确认,请与当地植保站联系。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