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草莓黄萎病发生特点

2017-02-24 09:34 作者:李先生  

草莓黄萎病初侵染外围叶片、叶柄产生黑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失去生气和光泽,从叶缘和叶脉间变成黄褐色萎蔫,干燥时枯死。新嫩叶片感病表现无生气,变灰绿或淡褐色下垂,继而从下部叶片开始变成黄枯状萎蔫直至整株枯死。被害株叶柄、果梗和根茎横切面可见维管束的部分或全部变褐,根在发病初期无异常。

草莓黄萎病危害症状

病株死亡后地上部分变黑褐色F·B。当病株下部叶子变黄褐色时,根便变成黑褐色而F·B。有时植株的一侧发病,而另一侧健康,呈现所谓“半身凋萎”症状。病株基本不结果或果实不膨大。夏季高温季节不发病。心叶不畸形黄化,中心柱维管束不变红褐色。

草莓黄萎病病原形态特征

大丽花轮枝孢菌(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dtBerthold.和VerticilliumdahliaeKlrmahn.),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类)、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轮枝孢属真菌。病菌产生微菌核,是由菌丝分隔、膨大、芽殖形成的休眠组织体,大小35~215微米×21~69微米,分生孢子梗由2~4层轮枝和一个顶枝组成,110~30微米×2.5微米,每轮有分枝3~5根,成熟时分生孢子梗基部不变色。分生孢子长卵圆形,2.3~9.1微米×1.5~3微米。

草莓黄萎病浸染循环

病菌在寄主病残体内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或拟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在病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堆肥中及种子内外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助带病母株、土壤、水源及农具等进行传播,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在植株维管束内繁殖,不断扩散到植株叶及根系,引起植株系统性发病,干枯死亡。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发病适宜气候条件为25℃~28℃,相对湿度60%~85%。草莓黄萎病的发病盛期在育苗中后期、假植期和定植初期。此病危害性大,是顽固性土传病害。土壤通透性差,过干过湿、多年连作、氮肥过多或有线虫为害的地块易导致黄萎病的严重发生。

草莓黄萎病发病因素

(1)连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易发病。

(2)栽培过密,株、行间郁敝;氮肥施用过多,植株过嫩,虫伤多的易发病。

(3)种苗带菌,或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易发病。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上一篇:草莓病毒病发生特点 下一篇:苹果树缺铁失绿病用什么药?
 
最新文章
导航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