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病毒病为害面广,全株均可发生。多表现为花叶、黄边、皱叶和斑驳。病株矮化,生长不良,结果减少,品质变劣。病毒病具有埋伏侵染的特性,植株不能很快展现症状,因此消费上常被无视。
草莓病毒病摘要
据调查轻病株普通减产21%一25%,重病毒株(两种以上病毒侵染)普遍产减产37%一59%。
草莓病毒病症状
草莓受单种病毒侵染,往往症状不明显,被复合侵染后,主要表现长势衰弱、退化,新叶展开不充分,叶片无光泽、失绿变黄、皱缩扭曲,植株矮化,坐果少、果实产量低。侵染草莓的病毒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草莓斑驳病毒
该病毒分布极广,有草莓栽培的地方,几乎都有该病毒病发生。单独侵染时,草莓无明显症状,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时,可致草莓植株严重矮化,叶片变小,产生褪绿斑,叶片皱缩扭曲。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
该病毒单独侵染时,草莓植株稍微矮化,复合侵染时引起叶片黄化或失绿,老叶变红,叶缘不规则上卷,叶脉下弯或全叶扭曲。
草莓镶脉病毒
单独侵染时无明显症状,复合侵染后叶脉皱缩,叶片扭曲,同时沿叶脉形成黄白色或紫色病斑,叶柄也有紫色病斑,植株极度矮化,匍匐茎发生量减少,产量和品质下降。
草莓皱缩病毒
该病毒为世界性分布,是对我国草莓危害的病毒。病毒强株系侵染草莓后,可致草莓植株矮化,叶片产生不规则黄色斑点,扭曲变形,匍匐茎数量减少,繁殖率下降,果实变小;与斑驳病毒复合侵染时,植株严重矮化,再与轻型黄边病毒三者复合侵染,会导致草莓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
草莓病毒病发病条件
是由草莓斑驳病毒(SMOV)黄边病毒(SMYEV)皱缩病毒(SCrV)等单独或符合侵染所致。病毒病主要在草莓种株上越冬,通过蚜虫传毒。病毒病的发生程度与草莓栽培年限成正比,品种间抗性有差异,但品种抗性易退化。这些年来,由于病毒感染而出现严重退化。
草莓病毒病病原
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主要有草莓斑驳病毒(SMO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MYEV)、草莓皱缩病毒(SCrV)、草莓镶脉病毒(SVBV)。
草莓病毒病发病规律
病毒主要在草莓种株上越冬,通过蚜虫传毒;但在一些栽培品种上并不表现明显的症状,在野生草莓上则表现明显的特异症状。病莓病的发生程度与草莓栽培年限成正比,品种间抗性有差异,但品种抗性易退化。重茬地由于土壤中积累的传莓线虫及昆虫的数量增多,发生加重。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