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出现褪色斑。菌丛孢子层生于叶背或叶面,以叶背面居多,白色至淡紫色。嫩梢上叶片受害较重。叶背面的淡紫色霉层布满全叶,致叶片枯黄而死。
豌豆霜霉病-基本信息
中文名:豌豆霜霉病病
原中文名:豌豆霜霉和蚕豆霜霉
病原拉丁学名:PeronosporapisiH.SydowinGaumann和P.viciaedeBary
病原分类地位: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豌豆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
豌豆霜霉病-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出现褪色斑。菌丛孢子层生于叶背或叶面,以叶背面居多,白色至淡紫色。嫩梢上叶片受害较重。叶背面的淡紫色霉层布满全叶,致叶片枯黄而死。
豌豆霜霉病-形态特征
孢囊梗3~4根丛生,高237~760um,主轴粗4~12um,叉状分枝4~9次,顶枝直或微弯,大小4~21×1.4~2.5(um)。孢子囊椭圆形,浅黄褐色,大小15~29×13~24(um)。卵孢子黄褐色,表面具齿状凸起,齿间网状,球形,大小25.2~42um。
豌豆霜霉病-传播途径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从子叶下的胚茎侵入,菌丝随生长点向上蔓延,进入芽或真叶,形成系统侵染后产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经多次再侵染形成该病流行。
豌豆霜霉病-发病条件
一般雨季气温20~24℃发病重。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