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大豆立枯病

2017-02-21 09:26 作者:李先生  

大豆立枯病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幼苗。幼苗发病,主根和靠地面的茎基部形成红褐色略显凹陷的病斑,局部隘缩,皮层开裂呈溃疡状。严重时包围全茎,使基部变褐、缢缩,幼苗折倒死亡。轻病株仍能缓慢生长,但植株矮小,地上部矮黄。

大豆立枯病发病条件: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形态。

①菌丝初无色,后呈褐色,分枝近直角,在分枝处稍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隔膜,菌丝宽12-14m。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

②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菌核内外均为褐色,表面粗糙,不规则形。

(2)特性。病菌在7-38℃均能生长,以25-29℃适,27℃下生长迅速,4天开始形成菌核,低于11℃或高于37℃则生长缓慢,不形成菌核。酸碱度pH3.4-9.2均能发育,以pH6.8适。

(3)寄主。油菜、白菜、马铃薯、棉花、红麻、黄麻、甜菜、烟草、大豆、花生、茄子等160余种植物。

大豆立枯病传播途径:

(1)菌源。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体上越冬,并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成为第2年初侵染菌源。

(2)传播。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继续为害大豆。后病部长出菌丝继续向四周扩展。此外该病还可通过风雨、灌溉水、肥料或种子传播蔓延。

大豆立枯病发生规律:

(1)环境因素。当苗期低温多雨,低洼积水,发病重;高温高湿、光照不足也易发病。

(2)栽培因素:与其他寄主作物重茬发病重。土质黏重,苗龄过长,田间排水不畅也是加重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大豆立枯病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的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0.3%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2)农业防治:与非寄主作物轮作3年以上;合理密植,勤中耕除草,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收获后及时田间遗留的病株残体,并深翻土地,将散落于地表的菌核及病株残体深埋土里,可减少菌源,减轻下年发病;冬灌可防止春灌造成土壤过湿,提高地温,有利出苗,减少立枯病的发生。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上一篇:大豆东方蝼蛄 下一篇:大豆黑痘病
 
最新文章
导航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