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堆肥场选择:选择通风、向阳、地势较高、运输方便、较平坦的空地或田间地头;
(2)尾菜前处理:
1.尾菜处理:将蔬菜尾菜剁碎,约为5厘米的段,控制菜叶的含水量为65%-75%左右,并捡净其中不能腐解的有机、无机杂质;
2.堆肥场处理:在所选的堆肥场地上,以直径为3.0-3.5米划一个圆圈,亦可堆成堆底宽不小于2.5-3.0米,长度视堆肥材料的多少而定的长方形,在圆内或长方形内覆上一层厚为5-10厘米的干土(含水量为10%-20%,粒径小于0.5厘米,下同),以吸收堆肥场过程中产生的汁液;
(3)堆制过程:
1.在所处理的场地上,均匀地铺上一层20-30厘米厚(1000-1500公斤)的蔬菜尾菜;
2.均匀撒上0.1-0.5公斤的菌剂;
3.覆盖一层厚5-10厘米的干土;
4.如此重复操作五次,使堆体近似呈圆锥状,高度达到1.5-2.0厘米(亦可按前述方法堆成底宽不小于2.5-3.0米,上底宽不小于1.0米,高1.5-2.0米的梯形堆);
(4)堆体表面处理:
1.堆体表面覆一层5厘米左右的细干土,覆塑料膜以密封保湿增湿,并防止堆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损失;
2.每堆堆制尾菜的量为5000-7500公斤左右,堆与堆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大约3米左右,以方便制作;
(5)翻堆:堆后7-15天,堆内温度达50℃以上,保持5-10天左右,当堆体温度下降时,翻堆一次。均匀混合各层,需增加磷素时,每堆可均匀撒普通过磷酸钙10-50公斤,并保持原有的堆体形状,堆体最外层继续用塑料膜覆好。如果气温低,堆肥温度达不到50℃以上,保持时间少于5天,可进行第二次翻堆。方法同前,但不再加普通过磷酸钙;
(6)腐熟判断:堆体中间的堆肥颜色呈黑褐色或黑色,略带有土壤的霉味,无刺激和难闻的恶臭,不吸引蚊蝇,质地松散,多团粒结构,出现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具有保水性、透气性渗水性,则堆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