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细枝溃疡病又名白点胴枯病。日本自1951年发现该病后,现已遍及日本各地;1988年前,我国安徽省尚无此病记载;但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皖东某板栗采穗圃首先检查到;目前太湖、金寨等县均有其分布。病害在板栗枝条及幼嫩茎干上发生,轻者皮层破裂,重者病部以上枯死、该病是板栗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板栗细枝溃疡病症状
其症状是病菌侵染小枝和较幼嫩的茎干后,为害其皮层,病部的树皮变褐色,稍凹陷,进人夏季树皮破裂,露出许多淡黄色或灰白色的小突起,大小为2~3 mm ,在病树皮上呈鲨鱼皮状。空气湿度大时,从突起的颗粒状物内涌出淡黄白色至淡黄色、黏稠的卷须状分生孢子角。值得注意的是本病与栗疫病不同之处,在于病树皮下不形成扇形菌丝体。若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病斑发展往往把枝条和幼干包围起来,病部以上的枝干便枯死;如栗树生长势旺盛,则病斑常呈纵向扩展,而愈伤组织往往在病处形成保护性结构,使病树不致死亡,但同时自病树干的近地表处长出许多不定芽。
板栗细枝溃疡病发生规律
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来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分生孢子器突破寄主表皮,借助风雨传播分生孢子,从皮孔、伤口侵入。病害的发生与冻害、日灼及干旱等诱因有关,是典型的以寄主为主导的病害。生长势衰弱的板栗树极易诱发该病发生。
板栗细枝溃疡病防治方法
①注意对栗园的水肥管理,增强植株的生长势,尤以板栗采收后给栗树施些
磷肥,覆土,浇一次透水或植株休眠时埋些草,再覆些土。注意对树基培土的厚度一般为15~30 cm 。
②预防冻害和干旱,不在风口植板栗树,发现有溃疡斑时要刮治伤口,涂抹石硫合剂或
甲基托布津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