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型燕麦冠锈病菌,能侵染多种禾本科植物,燕麦冠锈病主要发生在燕麦生长的中后期,病斑生在叶、叶鞘及茎秆上。
燕麦锈病基本信息
中文名:燕麦锈病
病原中文名: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型,禾柄锈菌燕麦变种
病原拉丁学名:秆锈病菌为PucciniagraminisPers.var.avenaeEriks.etE.Henn.
主要危害作物:能侵染多种禾本科植物
主要为害部位:叶、叶鞘及茎秆
燕麦锈病为害症状
该病包括冠锈、秆锈和条锈3种,遍布国内外燕麦种植区。中国前两种受害重,且偏南燕麦区受害重。燕麦冠锈病主要发生在燕麦生长的中后期,病斑生在叶、叶鞘及茎秆上。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橙黄色椭圆形小斑,后病斑渐扩展出现稍隆起的小疮胞,即夏孢子堆。当孢子堆上的包被破裂后,散发出夏孢子。后期燕麦近枯黄时,在夏孢子堆基础上产生黑色的、表皮不破裂的冬孢子堆。
燕麦锈病形态特征
有关专家把它分做10个变种,其中侵染燕麦的为P.coronataf.sp.AvenaeErikss称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型。性孢子器生于鼠李属植物的叶面,锈孢子器生于叶背,夏孢子堆生于燕麦叶背,椭圆形至长条形,大小1.2~2.0×0.8~1.2(mm)。夏孢子浅黄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8.8~25×15~21.3(μm),壁外具细刺,无侧丝。冬孢子堆生在叶背,椭圆形,大小0.6~1.1mm,包被不破裂。冬孢子深褐色,双细胞,棍棒状,大小33~62×14~25(μm),顶端具指状突起3~7个,状似皇冠,因此称为冠锈病。禾柄锈菌把寄生在燕麦、鸭茅等少数禾草上的秆锈菌定名为P.graminisPers.var.avenaeEriks.etE.Henn.称为禾柄锈菌燕麦变种或燕麦秆锈菌。
性孢子器生于小檗叶的两面,锈孢子器生在隆起的、橙黄色斑点的背面,夏孢子堆生在燕麦秆、叶或叶鞘上,长椭圆形,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有细刺,浅褐色,大小18~40×15~25(μm),具芽孔4个。冬孢子堆黑色,椭圆形;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隆起或近圆形,大小28~64×14~24(μm)。
燕麦锈病传播发病
在贵州、云南则以夏孢子阶段进行重复侵染,完成整个周年侵染循环;在山区或云贵高原,其发生期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延迟;低温地区始发于4月上旬,5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海拔2000m以上地区推迟20~30天。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