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是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危害性和繁殖能力,近几年在我市多地发生。当前,正处于水稻移栽高峰期,稻田大量灌溉用水,福寿螺虫、卵极易随着水流进入农田。各地要密切监测调查,做好防治指导,减轻福寿螺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
一要加强检疫和监测调查。各地要强化检疫措施,重点关注发生区域调入的水生植物、水产养殖饲料等,防止福寿螺因人为调运传入。随着夏季汛期的到来,河湖水位暴涨,福寿螺极易随沟渠水位的上涨漫溢进入周边农田。因此,各地要加强河道沟渠边农田监测调查,一旦发现要全面摸清发生范围,首次发现确认疫情的要按疫情报告与发布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二要加强防治和技术指导。
1、物理防治。疫区在农田灌溉引水口或水泵出水口设置拦截网,阻止或减少福寿螺进入农田。
2、人工防治。利用福寿螺产卵特点,在田中插木桩、竹片等引诱其产卵并人工清除,结合农事操作捡除成螺。开展人工捕捞,定期清除岸边螺卵。
3、生物防治。利用
茶籽饼中茶皂素对福寿螺的毒杀作用,在农田区域每亩使用10~15公斤茶籽饼进行防除,施用时田间水位控制在3cm左右,撒施后水体环境要封闭2天以上。
4、生态控制。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稻鸭共作等生态控制技术降低发生基数,每亩稻田投放鸭子15只左右。水稻田可利用水旱轮作自然灭螺,水生蔬菜田加强冬季排水,压低越冬基数。
5、药剂防治。稻田可使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防除,按照推荐剂量使用。部分封闭环境的河塘、沟渠可使用清塘剂进行灭螺。
三要加强宣传培训和部门协调。各地植物检疫机构要多渠道多平台宣传福寿螺识别与防控技术,开展专题技术培训,加强科学安全用药宣传,避免茶籽饼、四聚乙醛、杀螺胺等药物对鱼、虾等水体生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