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草莓转化型侵染所引起的土传病害,主要影响草莓的根系。病菌通过根部的伤口或自然孔口入侵,导致维管束堵塞,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最终造成植株地上部枯萎。
一、草莓枯萎病的病原
尖孢镰刀菌草莓转化型菌落由内向外逐渐由粉红色变为白色,菌丝为绒状,蓬松。尖孢镰刀菌产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无色,具3~5个隔膜,基部具足细胞;小型分生孢子为椭圆形,无色,具0~1个隔膜,是病株导管中发生最多的孢子类型;厚垣孢子为球形,多数单孢,具0~1个隔膜,平滑或皱缩,顶生或间生。
二、草莓枯萎病的症状
草莓枯萎病是土传病害,发病部位在根系,病菌侵染根部后,先在地上部分表现出病态,感病植株发育不良,并会停止生长。草莓在移栽后20天就会表现萎蔫症状,主要表现在开花至结果期。病症初期植株表现为心叶变黄绿色或卷曲,叶片无光泽,下部叶片变紫色枯萎,叶柄和果柄的维管束变褐色。该症状初期仅在植株半侧发生,随着病害发展,扩展到全株,几乎所有叶子都枯萎,最终脱落,致使全株枯死。地下根系呈黑褐色,不长新根,潮湿时近地面基部长出紫红色的分生孢子,植株维管束和皮层组织为深褐色或橙褐色,主根的内部组织也变为深褐色。枯萎与黄萎近似,但枯萎心叶黄化、蜷缩或畸形,主要发生在高温期,有别于草莓黄萎病。
三、草莓枯萎病传播途径和发生条件
草莓枯萎病的病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土壤、带菌绿肥和种子上越冬。主要通过土壤和种苗进行初次侵染,通过农田灌溉水、土壤和农业器具进行近距离传播,通过大气湿度沉降及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
病菌从根部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发病潜育期10~20天,侵入后在菌丝体在根细胞间生长,穿过木质部进入导管进行增殖,同时菌丝还会产生分生孢子,孢子萌发、繁殖并穿透木质部上壁,侵入周边导管。病原菌在维管束内增殖同时破坏维管束并大量分泌真菌毒素,使输导组织受到破坏而导致水分供应不足,无法进行蒸腾作用,导致植株萎蔫、枯萎和死亡。
草莓枯萎病在15℃~18℃开始发病,22℃以上为发病高峰期,25℃~30℃会造成植株死亡。栽培上沟系偏浅、偏施
氮肥、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带菌
有机肥、植株生长嫩弱及地下害虫危害重、大水漫灌易诱发此病。
四、草莓枯萎病防治措施
1、建立无病苗圃,对种苗进行检疫,选择无病苗栽植。
2、合理轮作,采用非寄主作物与草莓进行轮作可有效控制枯萎病的发生,如水稻、西蓝花或其他十字花科作物。特别是轮作西蓝花可以有效抑制草莓枯萎病的发生,不仅因为它是尖孢镰刀菌草莓转化型的非寄主作物,其生物体残留对包括尖孢镰刀菌草莓转化型在内的许多土壤传播的病原体有抑制作用,可间接引起生物熏蒸效果,从而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基数和活力。
3、高温闷棚或做好土壤消毒,减少田间病菌基数。有条件的进行茬口轮作,避免连作。土壤日晒对草莓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选择高温且日照充足的时间,对土壤表面进行灌水覆膜,通过阳光照射膜面,提高膜下温度,可达到灭杀病原菌的效果。
4、厌氧土壤消毒,将有机碳源(麦麸、米糠等)或低浓度乙醇融入土壤中,用塑料油布覆盖然后灌溉,以保持田间持水量并创造厌氧的土壤条件。通过添加有机质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保持土壤抗病力,提高土壤肥力。创造的厌氧高温条件可抑制尖孢镰刀菌的活性,从而达到防治效果。
5、栽培管理方面,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
钾肥及微量元素。及时拔除病株,减少田间侵染源,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病穴用生石灰消毒。
6、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浇根2~3次,每穴200~300克药液,每间隔7-10天用药1次。 防治用药可选20%
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400~500倍液,或30%嗯霉灵水剂1000倍液,或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扑海因)800~1000倍液,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氯溴异腈脲酸800~1000倍液,或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00~800倍液,或15%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剂400~660 倍液,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3.8%
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可杀得)1000倍液等灌根。种苗消毒:从无病田分苗,栽植无病苗。引进商品种苗,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根消毒5~10分钟后再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