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由灰
葡萄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草莓的叶片、花器和果实,导致植株萎蔫、花朵枯萎和果实腐烂。该病通过空气传播,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如18~23℃和湿度高于80%)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
一、草莓灰霉病病原
称灰葡萄孢,属真菌界无性型真菌。
二、草莓灰霉病症状
草莓灰霉病主要侵染花器和果实。花器染病,初在花萼上现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近圆形至不定形斑,并由花萼延及子房及幼果,终至幼果湿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柱头呈水渍状,发展后形成淡褐色斑,向果内扩展,致果实湿腐软化,病部也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易脱落。天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
三、草莓灰霉病的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棚室内水汽和露水进行传播,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产生芽管,通过伤口侵入草莓植株,此为初次侵染;发病部位在潮湿的环境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草莓灰霉病传播主要通过2个途径:①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②病叶、病果接触传播。草莓灰霉病原菌与草莓正常器官接触后,易从受伤部位侵入。按照侵染部位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
1、茎、叶器官侵入:病原菌主要是从叶柄基部伤口、老黄叶边缘或肥害伤口侵入,引发病害发生。新芽也是草莓灰霉病侵染的重要部位,一般新芽枯萎后,高湿环境下,易导致草莓灰霉病发生。
2、花器侵入:主要从残留的花瓣或未脱落的柱头侵入,进而影响果实的分化与生长。
3、果实侵入:幼果期一般从果面、果柄侵染,导致果柄发红、果实表面呈褐色,最终形成僵果。成熟果实侵染多从果实底部尖端开始,果实尖端呈水渍状,最终果实表面覆盖灰霉层。
四、草莓灰霉病发病条件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始花期至坐果期,发病最适温度18~23℃,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发病,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时,该病菌就能够完成侵染、扩展与繁殖。在31℃以上高温或2℃以下低温环境下,以及空气干燥时不形成孢子,不发病。遇连阴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气,温室内空气湿度长时间处于90%以上,栽培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该病发生。 田间
氮肥施用量过高,土壤黏重,多年连作的地块也利于草莓灰霉病的发生。
五、草莓灰霉病防治措施
1、前茬生产结束后,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2、定植前高温闷棚或用烟雾剂处理棚室,消灭棚室中的病菌。
3、定植前深耕,减少菌源,高畦栽培;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增施
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棚室内及时通风降湿。
4、定期清理病叶、病果,带出田外集中处理。防止扩散蔓延。
5、发病初期喷施3%多抗霉素水剂600~9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200 倍液,或50%
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百·霉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900倍液。隔7~10天1次,同时注意交替使用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