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5 18:40 作者:李先生
白发病是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主要发生在萌芽出土前,其发病条件包括整地质量、土壤温湿度、种子质量、种子带毒情况以及播种质量等。出苗快发病轻,出苗时间长发病重。土壤温湿度和播种状况影响侵染和发病程度。幼苗在土温11℃~32℃都能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18℃~20℃,最低为10℃~12℃,最高为31℃~34℃。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都不适于发病,在土壤相对湿度30%~60%范围内,特别是40%~50%间,发病较多。
“灰背”上产生的大量游动孢子囊随风雨传播,重复进行再侵染,在叶片上形成局部病斑。但游动孢子囊侵染有分生组织的幼嫩器官时,也可产生系统侵染,在田间以分蘖分枝发病率最高。影响游动孢子囊再侵染的主要因素是大气温、湿度。游动孢子囊在夜间高湿时产生,气温低于10℃不产生游动孢子囊,20℃~25℃时产生最多。游动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15℃~16℃,最低为2℃,最高为32℃。遭遇多雨高湿而温暖的天气后,再侵染发生较多。
白发病的发生与栽培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也有密切关系。连作田土壤或肥料中带菌数量多,病害发生严重,而轮作田发病轻。播种过深,土壤墒情差,出苗慢,发病也重。谷子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据中国国内鉴定,抗白发病的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北纬34°~41°之间,亦即晋、鲁、豫、陕诸省的温暖多雨和低洼易涝地区。白发病菌有致病性分化现象,存在多个生理小种。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