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8 23:31 作者:李先生
枯萎病和青枯病是农作物常见的一种病害,一旦发生,轻则减产,重则绝收,让农民谈“枯”色变,很多种植户会将青枯与枯萎混淆,致使错过更佳救治时间。那么,这两种病害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如何正确辨别青枯病?
青枯病属生理性病害,在水稻2-3叶期,遇到不良环境条件,秧苗体内水分蒸腾与吸收失调引起。症状是心叶卷筒状,随后下叶很快失水萎蔫成卷筒状,全株呈污色枯死,导致青枯病发生。因是生理性病害,所以未受到病菌的危害,死苗后茎基部不腐烂,根毛少,根系色泽变暗,往往一簇一簇地死苗,并迅速蔓延,用手拔起不折断,严重时成片枯死。
青枯病与枯萎病不同点:
1、导致病害的病原菌的种类不同。
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镰孢霉属尖镰菌引起的病害,而青枯病则是由青枯假单胞杆状菌引起的病害。
2、植株萎蔫速度快慢不同。
青枯病发病迅速,从显症开始,只需4-6d便会凋萎、死亡,表现为全株急性型萎蔫,而枯萎病株从叶片开始垂萎,凋枯直至死亡,需12-15d,凋萎的速度和时间比前者慢8-9d。
3、病株叶片萎蔫部位和顺序不同。
枯萎病病株是自下部叶片开始,自下而上逐次萎蔫。叶色逐渐由绿变淡,由黄到枯黄,进而转为褐色。叶片基本不脱落,整株枯死。植株矮小,嫩茎垂弯。
4、病株表现症状病征不同。
枯萎病株在潮湿时,茎(蔓或藤)基部可看到黄白色或粉红色的霉状物,这是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如瓜类枯萎病蔓茎基部常见褐色条斑或发生表皮层纵裂。潮湿时,有树脂状胶质溢出,茎部维管束变褐,蔓藤呈水渍状腐烂,表面出现白色玉米粉红色霉状物。而青枯病外表的茎、叶、枝及其他部位只表现病状,并不出现病征(病原菌)。只有横切病茎后,用手挤压变色的维管束时,才有白色液溢出,这才是它的病原菌。
青枯病防治要点:
1、合理轮作,远离菌源。
应该在已发病的土地上实行2-5年轮作换茬种植,或水旱轮作更优。同时,种植前要彻底清理、烧毁病残株,不用病株沤肥,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农事操作尽量减少蔬菜植株伤口,改善排灌条件,从多方面避开菌源。
2、选育和推广栽培抗病品种。
选育和推广抗病的蔬菜品种成为可能,这是抵抗和减轻病害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措施。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