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种百合,户户留种球”是百合产区的现行模式。一般在每年的百合采挖季节,收集自家田地里遗落的茎生籽球,而后进行归圃集中培养,才能成为符合规格的栽培用球。茎生籽球一般在百合茎杆入土5~8厘米处区域形成,从产生到收集需要3年时间;茎生籽球归圃二次集中培养需要3年时间;种球从大田栽培到进行商品采挖又需要3年时间。也就是说,百合从茎生籽球产生到培养成为达到采挖标准的商品百合,前后一般需要9年的时间,这便有了“三年生,三年长,三年养”的说法。茎生籽球的产球量在不同类型的母球上不尽相同,一般在独头~牡丹头的精品百合上茎生籽球的产球量较少,而在“千字头”的母球上产球量较高。所以,农户进行归圃二次培养茎生籽球一般多产自商品率极低的劣质母球。这种惯用的留种模式,是导致百合商品率每况愈下的根源所在。早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百合产区,种植户一旦发现田间异株、杂株,会在第一时间及时拔除,这是民间传统的提纯复壮的技术模式,而现在的种植户处于栽培收益的考虑,已鲜有人采纳。双重因素的逐年叠加作用,造成了百合种源的整体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