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休眠是为了自身能够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去的一种自卫能力,是一种抵御严寒的生理状态。一季草莓从晚秋到初冬日照时间变短,气温下降,虽然其生活机能没有停止活动,但是植株叶柄变短,叶面积变小,伸展的角度变得与地面平行并贴近地面。从上面俯视,植株呈现玫瑰花结形叶簇状,矮化短小。这时开的花、花柄也短,果也长不大,产量不高,且不发生匍匐茎。这便是草莓休眠特征。
根据生理上的需要,到一定时期在适宜生长的条件也不生长的叫自发休眠或自然休眠。在自然环境条件不适合生育的情况下而发生的休眠,叫强制休眠。另外,在自然环境条件不适合生育,已进入休眠的,根据生产需要使其从休眠中觉醒过来,叫做解除休眠或打破休眠。自发休眠或自然休眠是短昼引起的,经低温而深化,如果连续给予长昼和高温条件,就能抑制推迟其休眠或避免进入休眠。草莓一旦进入休眠,不经过一定的时间,休眠不能解除。已进入休眠的草莓,需要获得低温或高温,然后再加上光照条件,休眠才能解除。在刚进入休眠期马上使其觉醒是不可能的。到了休眠深化期,则可以通过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其提前或推迟觉醒。
引起休眠的内在原因主要是休眠激素,休眠激素的主要成分是脱落酸,另外还有脂肪酸和酚类物质。这类物质不仅在草莓叶中有,在果实中也有,其含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秋季渐增,冬季最多,春季减少,这种消长情况与草莓的生育情况相吻合。
短昼能引起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时植株中也积蓄了大量碳水化合物,到休眠开始的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达到最高峰,尤其是这时叶里的淀粉含量最多,以后逐渐减少,到春季开始生长时降为最低。但根部在休眠最深的12月下旬含淀粉最多。到1月下旬休眠时根部的淀粉含量又减少了。所以从整个植株看,淀粉量是随着休眠的深入而增加,休眠最深时含量最多,休眠觉醒以后即逐渐减少。
草莓的休眠与昼长和温度都有关系,而昼长比温度影响更大。同时休眠与进入休眠的时间以及光照强度也都有一定关系。
解除草莓休眠的条件则是低温诱发,加上长昼的促进就能觉醒。试验表明充分经受低温就能解除休眠,再把昼长加长,则解除休眠的效果就可加倍。
休眠完全解除的草莓植株,新发出的叶是直立的,叶柄加长,叶面积增大,营养生长转旺,花序的花柄也变长,并能适时发出匍匐茎。
在休眠深化的后阶段,给予低温和光照条件,草莓就能从休眠中觉醒过来,由于有了充足的低温积温,在光照和温度适宜时,便能急剧地产生和积蓄生长激素,从而促进生长和匍匐茎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