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星病又叫“疮痂病”,俗称“黑霉病”、“乌码”、“荞麦 皮”等。 黑星病可危害梨树的所有绿色幼嫩组织,但以叶片 和果实受害最重。 (1)症状 受害部位产生墨绿色至黑色、有时呈灰色的 霉状物;病部初期变黄,后期枯死;病组织不腐烂。 ①叶片发病:多数先在叶背面的主脉和侧脉之间产生墨 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尤以叶脉两侧最多。 产生霉状物后不久, 在与之对应的叶正面逐渐出现淡黄色不规则形病斑,后期病 斑变褐枯死。 叶片病斑多时,全叶变黄、枯死,甚至早期脱落。 ②果实受害:从幼果至成熟均可发病。 果实受害,多在果 面上先产生淡黄色斑点,圆形或不规则形。 潮湿条件下病斑 上产生黑霉;干燥时不长黑霉,呈绿色斑,俗称“青疔”。 幼果 受害,常导致病果畸形、开裂,甚至早落。 果实发育期受害,先 产生圆形凹陷病斑,病斑表面木栓化、开裂,呈荞麦皮状,并可 产生黑霉,但病果不发生畸形。 近成熟果实受害,形成淡黄绿 色病斑,稍凹陷,有时其上可产生稀疏的霉层。 ·162·③芽受害:鳞片变黑并产生黑色霉状物,重病芽枯死,周 围形成一个黑斑;轻病芽翌年萌发形成病梢,或在鳞片基部形 成黑斑。 ④病梢:一般从落花后 15 天左右开始出现。 症状是从新 梢基部开始逐渐向上产生一层浓密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 病梢上的叶片初变红,再变黄,最后干枯脱落,只留下一个 “黑橛”。 (2)防治方法 根据多年防治经验,主要应抓住两个关 键环节:一是消灭越冬病菌,减少病菌来源,控制早期病害的 发生;二是药剂防治,控制病害蔓延,防止果实受害。 搞好盆景园卫生。 在果树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理树 上、树下的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 药剂铲除越冬病菌。 萌芽前,喷施 1 次 3~5 波美度石硫 合剂,或 45%石硫合剂晶体 50 ~ 60 倍液,或 45%代森铵水剂 100~200 倍液,铲除树体上越冬的病菌。 萌芽后、开花前喷药,杀死芽内病菌,降低病梢形成数量, 减少病菌来源。 常用有效药剂有 40% 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5 000~6 000 倍液、62? 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600 倍 液、12? 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1 500 ~ 2 000 倍液、25%苯醚甲 环唑乳油 6 000~8 000 倍液等。 彻底摘除病梢。 及时摘除病叶、病果。 药剂防治。 是梨黑星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不同盆景园、 不同年份喷药时期及次数不同。 但总体而言,应贯彻“抓两 头”的原则,即落花后至麦收前后、采收前 1? 5 个月。 落花后 至麦收前后是越冬病菌侵染幼叶、幼果的关键时期,防治的目 的是控制初侵染,即控制幼叶、幼果发病。 一般应于麦收前喷 药 3 次左右,麦收后喷 1 次。 采收前 1? 5 个月的时间,主要是 ·163·防止果实受害,一般应喷药 3 次左右。 具体喷药时间及次数 应根据降雨情况灵活掌握。 防治黑星病的药剂种类很多,常 用有效药剂有 40% 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5 000 ~ 6 000 倍液、 62? 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12? 5%
烯唑醇可 湿性粉剂 1 500 ~ 2 000 倍液、25%
苯醚甲环唑乳油 6 000 ~ 8 000 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 1 000 ~ 1 500 倍液、 40%
氟硅唑乳油 8 000 ~ 10 000 倍液。 喷药时要均匀周到,做 到“下翻上扣,四面打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