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菌核病, 又称花生叶部菌核病, 是我国花生产区发生的一 种新病害。 我国大部分省市花生种植区均有发生, 一般减产15%~ 20%, 严重的达25%以上, 随着我国花生生产的不断提高, 高产 地块越来越多, 田间郁闭现象较普遍, 高温高湿易导致花生菌核病 的发生。 花生菌核病属真菌病害, 发病中后期, 由菌丝体于病体上 纠结形成菌核, 故此而得名。 该病易与花生叶腐病、 花生纹枯病等 218第四章 花生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病害混淆。 该病除危害花生外, 还可侵染水稻、 棉花、 大豆、 番 茄、 菜豆和黄瓜等多种作物。 (1) 发病症状 花生菌核病随着田间湿度的不同有所变化。 当 花生进入花针期, 病菌首先危害叶片。 总趋势是自下而上, 随着病 害发展也可危害茎秆、 果针等地上部分。 花生菌核病不同部位发病 症状见表10。 表10 花生菌核病不同部位发病症状 叶片染病 若天气干旱,叶片上的病斑呈近圆形,直径0.5~1.5厘米,暗褐色,边缘有 不清晰的黄褐色晕圈;在雨量多、田间湿度大、高温、高湿条件下,叶片上的病 斑为水渍状,不规则黑褐色大斑,边缘晕圈不明显。 感病叶片干缩卷曲,很快 脱落 茎秆染病 病斑长椭圆或不规则形,稍凹陷,茎秆软腐,轻者造成烂针、落果,重者全株 枯死 荚果染病 受害后,种子F·B干缩。 田间湿度大时,病组织表面常有白色蛛丝状的菌 丝,在田间往往呈点片发生。 菌体上的菌丝逐渐缠结成团,形成黑褐色菌核 (2) 发生规律 花生菌核病的病原菌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 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 有性阶段属担子菌亚门。 初侵染源来自残留 于土壤中的病残体, 以菌核为主在土壤中越冬。 病株与健株相互接 触时, 病部的菌丝传播到健康植株的枝叶上, 并不断蔓延扩展, 进 行多次再侵染, 也可以随人、 畜田间作业携带或病残体随流水、 风 力进行传播再侵染。 花生菌核病发病初期, 我国北方产区一般在7 月上旬, 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南方始发期和盛发期相应 提早半个月左右, 始发期为6月中下旬, 盛发期为7月上中旬至8 月初。 高温高湿有利于花生菌核病发生蔓延, 如连续阴雨、 温度较高 或田间植株生长繁茂, 易引起流行。 地块低洼或排水不畅、 内涝积 水的田块, 发病较重; 重茬地易发病, 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 (3) 防治方法 在7月初调查中心病株数量, 如果田间存在 1%以上病株率, 田间调查后1周多雨, 降雨时间长, 田间湿度大, 高温、 多湿, 应及时进行防治。 如果是连作地, 之前花生菌核病常 年发生, 在雨季来临之前应及时预防。 219花生优质高产问答 ①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轮作换茬。 翻耕土地, 在花生 生长期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就地烧毁, 控制病原菌传播。 ② 封锁初侵染源 花生菌核病初侵染源来自土壤, 可通过控 制病原基数减轻病害发生。 在花生播种时, 将
除草剂与
杀菌剂混合 同时喷洒到地面, 如果用除草膜, 则不喷
除草剂; 如果用普通地 膜, 用
乙草胺药液直接喷洒地面, 然后覆膜即可, 以达到防病除草 的双重目的。 采用氯溴异氰脲酸+
乙草胺、 菌核净+
乙草胺、 百菌 清+
乙草胺、 绿亨2号+
乙草胺、 霜脲氰·锰锌+
乙草胺等药剂+
除草剂的方法, 不但可防治花生菌核病, 同时还可兼治叶斑病和花 生其他病害。 ③ 药剂拌种 一种是播种前将种子用清水喷湿后拌上药剂; 另一种是将药剂 (包括固体和液体) 稀释后拌种。 拌种后及时播 种, 防止产生药害。 防病增产效果较好的药剂有
多菌灵、 霜脲氰· 锰锌、 绿亨2号, 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 ④ 生物防治 可叶面喷洒井冈霉素、 嘧啶核苷类抗生素和中 生菌素, 或用绿色木霉菌剂等进行拌种。 拌种和叶面喷洒结合进行 比单独使用效果更好。 叶面喷洒要注意避开强光, 尤其是活体微生 物制剂, 喷在叶片中、 下部或选择傍晚喷洒, 效果最佳。 ⑤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 可喷洒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 1200倍液, 或50%复方菌核净1000倍液, 或50%
异菌脲可湿性 粉剂1000~1500倍液, 或25%
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 或50%乙 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隔7~10天再补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