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炭疽病在我国南、 北方花生产区均有发生, 但一般危害不 大。 主要危害花生叶片, 也可危害叶柄、 茎秆。 花生染病后, 造成 叶片干枯, 影响植株结荚, 降低荚果产量。 (1)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 病斑多从下部叶片开始, 逐渐向上 扩展, 多在叶缘或叶尖始, 产生大病斑, 叶缘病斑呈半圆形或长半 圆形, 直径1~2.5厘米; 叶尖病斑多沿主脉扩展, 呈楔形、 长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多种, 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6~1/3, 病斑褐 色或暗褐色, 病斑中部灰白色, 斑面有不明显云纹, 病斑边缘浅黄 褐色, 后期病斑上散生许多针头大小黑粒, 湿度大时小黑粒转呈朱 红色小点, 用手提放大镜检视, 还隐现黑色刺毛状物, 即病菌的分 生孢子盘、 分生孢子及刚毛, 病斑外围亦有黄色晕圈。 本病与花生斑枯病有时不易区分, 但如果从病征上加以比较, 当看到斑面上有黑色刺毛状物或朱红色小点时, 就可确诊为花生炭 疽病。 217花生优质高产问答 (2) 发病规律 花生炭疽病菌属半知菌亚门、 炭疽菌属真菌。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随病残体于田间土壤中越冬, 或以分生 孢子黏附在荚果或种子上越冬。 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的荚果和种子成 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 第2年春天温、 湿度适宜, 菌丝体和分生 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达寄主感病部位, 从寄主伤口或气孔侵入致病, 完成初次侵染。 温暖、 高湿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 连作地或偏施过量氮 肥、 植株长势过旺的地块往往发病较重。 (3) 防治方法 ① 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 也可结合秋天深翻土地掩 埋病株残体, 但一定要将病株埋于20厘米土壤下。 ② 选用抗病品种, 提倡轮作,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 增 施磷、
钾肥, 减少
氮肥施用量; 雨后及时清沟排水, 不留积水, 降 低田间湿度。 ③ 播前连壳晒种, 精选种子, 并用占种子重量0.3%的70% 硫菌灵+70%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1), 或45%
三唑酮·福美双 可湿性粉剂, 或40%
三唑酮·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拌种, 拌 后密封24小时后取出播种。 ④ 化学防治 结合防治其他叶斑病适时喷药预防。 除结合黑 斑病、 褐斑病与斑枯病进行喷药兼治外, 对花生炭疽病受害严重的 田块, 还可选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25%溴菌 腈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50%
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800~1000 倍液喷雾防治。 连续2~3次, 隔7~15天施药1次, 交替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