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 青枯病, 分布很广, 尤 其是多雨年份和潮湿地区发生更重。 小麦感染根腐病后, 常造成叶 片早枯, 影响籽粒灌浆, 降低千粒重。 穗部感病后, 可造成枯白 穗, 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更大。 种子带病率高, 可降低发芽率, 引起 幼根腐烂, 严重影响小麦的出苗和幼苗生长。 (1) 发病症状 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 苗期形成苗枯, 成株 期形成茎基枯死、 叶枯和穗枯。 由于小麦受害时期、 部位和症状的 不同, 症状表现常因气候条件而不同, 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多产 生根腐型症状。 在潮湿地区, 除根腐病症状外, 还可发生叶斑、 茎 枯和穗颈枯死等症状 (见表10)。 表10 小麦不同部位根腐病发病症状 部位 发 病 症 状 幼芽 种子根变黑、腐烂,胚芽鞘和地上茎初生浅褐色条斑,后变暗为褐色,腐 烂部位加深,面积扩大,严重时幼苗烂死,不能出土 幼苗 出土后的幼苗因地下部腐烂加重,生长衰弱而陆续死亡,未死病菌发育 延迟,后期生长不良。 幼苗近地面的叶片上,散生圆形或不规则褐色病斑, 严重时病叶变黄、枯死 根茎 成株期易发生根腐和茎腐,植株茎基部折断枯死,枯死株青灰色,白穗不 结实,拔取病株可见根毛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部变黑并黏附土粒 叶片 成株期叶片上初生水浸状小点,逐步变黑,扩大形成梭形、长椭圆形或不 规则形病斑。 病斑中央浅绿色或枯黄色,常有褪绿晕圈;病斑两面产生黑 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片上多数病斑相互连接, 可导致叶枯 续表 部位 发 病 症 状 叶鞘 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浅黄色或黄褐色,周围色泽略深,或边缘不清 楚,严重时,整个叶鞘连同叶片枯死 穗 在颖壳基部形成水渍状斑,后变为褐色,表面散生黑色霉层,穗轴和小穗 轴也常变褐、腐烂,小穗不结实或种子不饱满;在高湿条件下,穗粒变褐、腐 烂,使全穗枯死或掉穗 籽粒 被害籽粒在种皮上形成不定形病斑,尤其边缘黑褐色、中部浅褐色的长 条形或梭形病斑较多;发生严重时,胚部变黑,故有“黑胚病”之称 (2) 发病规律 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禾旋孢腔菌, 以 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部和病残体中越夏或越冬, 也能以分生孢子附 着在种子和病残体表面越夏或越冬。 小麦根腐病的流行取决于品种抗性、 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等多 种因素。 栽培感病品种是该病普遍发生并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气 象条件直接影响发病程度和症状类型。 地温高于15℃, 有利于根 腐病的发生; 土壤过于干旱, 幼苗失水抗病力下降; 过湿时, 土壤 内氧气不足, 幼苗生长衰弱, 抗病力也下降, 使出苗率减少, 苗腐 病加重。 土壤湿度适宜, 虽也发病, 但病情明显轻。 小麦过迟播种 不仅产量低, 幼苗根腐病也重。 适期早播不仅产量增高, 而且苗腐 病明显减轻。 幼苗根腐病的发生程度随着播种深度的加深而增加。 苗期低温受冻, 幼苗抗逆力弱, 病害重。 成株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 气温, 其次是湿度, 小麦开花期旬平均气温在18℃ 以上、 相对湿 度80%以上时, 根腐病发生较重。 如生育后期高温多雨, 易发生 大流行。 此外, 田间杂草多, 耕翻粗糙, 土壤瘠薄, 小麦倒伏严 重, 病害均有加重趋势。 (3) 防治方法 一些农民对小麦根腐病的发病原因及造成的危 害认识不足, 等到麦苗拔节表现症状时才发现并防治, 用药控制为 时已晚。 应从小麦出苗后根据麦苗长势, 及时防病。 ① 农业防治 选用不带菌的小麦良种; 根腐病严重的地区可 与非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采用多种措施减少田间菌源。 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 促进病残体腐烂。 秸秆还田后要翻耕, 埋入 地下, 促进腐烂, 清除田间禾本科杂草; 加强田间管理, 适期播 种, 浅播, 施足
基肥, 促进出苗, 培育壮苗。 防冻、 防旱, 增施速 效肥。 ② 种子处理 播种前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 或 15%
三唑酮按种子量的0.03% (有效成分), 或用80%
代森锰锌 1%溶液 浸 种 24 小 时, 均 能 有 效 地 减 轻 苗 期 根 腐 病 的 发 生。 用 2.5%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1∶500 (药∶种) 比例进行包衣, 对苗 期小麦根腐病防效达75%以上。 ③ 药剂防治 返青期防治, 每亩可选用12.5%
烯唑醇可湿性 粉剂50克, 或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克、 50%
多菌灵可湿性 粉剂500克, 兑水50~70升浇灌茎基部。 穗期防治, 每 亩 可 选 用 50% 多 菌 灵 可 湿 性 粉 剂 100 克, 或 70%甲 基 硫 菌 灵 可 湿 性 粉 剂 100 克、 25% 丙 环 唑 乳 油 40 毫 升、 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 兑水50~70升喷雾, 控制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