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 , 又叫莲纹夜蛾, 鳞翅目夜蛾 科, 全国均有分布。 (1)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群集在一起, 在叶背取食叶肉后, 剩 下叶脉和上表皮, 形成 “筛网状” 花叶。 以后分散为害, 取食叶片 和蕾铃, 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 食害蕾铃, 造成蕾铃大量脱落或引 起烂铃。 (2) 形态特征 斜纹夜蛾形态识别要点见表33。 (3) 发生规律 由北到南一年可发生4~9代, 世代重叠, 无 滞育现象。 黄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4~5代, 长江流域棉区一年发 生5~6代, 在云南、 广东、 福建、 台湾等地, 终年均可发生。 以 长江流域各省和河南、 河北、 山东等发生较重。 每年7~10月为其 盛发期, 长江流域多在7~8月大发生, 黄河流域则以8~9月为 重。 以蛹和少量老熟幼虫在地下越冬。 斜纹夜蛾形态识别要点 成虫 体长14~20毫米,翅展33~42毫米,头、胸、腹深褐色,胸部有白色丛毛,腹 部背面中央有暗褐色丛毛。 前翅灰褐色,斑纹复杂,内横线及外横线灰白色, 呈波浪形,有白色条纹,环纹不明显,肾纹黑褐色,环纹和肾纹之间有由3条黄 白色线组成明显较宽的斜纹,自翅基部向外缘有1条白纹 卵 半球形,直径约0.4~0.5毫米,初产时黄白色,快孵化时呈紫黑色,卵壳表 面纵棱自花冠直达底部。 卵块上覆有灰黄色绒毛,每卵块十至数百粒卵,一般 重叠排列2~3层 幼虫 初孵时灰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5~47毫米,头部黑褐色,胸腹部颜色变化较 大,虫口密度大时,体色黑褐色,数量少时,多为棕色或绿色 蛹 长15~20毫米,初蛹为脂红色,后为赭红色,腹部末端有1对强大的刺 成虫白天不活动, 躲藏于植株茂密的叶丛中或土缝下及其他隐 蔽场所, 黄昏后开始飞翔取食, 多在开花植物上取食花蜜, 然后才 能交尾交卵。 交尾产卵多在黎明, 产卵前期一般1~3天。 卵块外 有驼色绒毛, 卵多产于高大茂密浓绿的作物上, 植株中部着卵较 多, 顶部或基部相对较少。 卵块多在叶片背面, 较少在叶片正面、 叶柄和茎部。 成虫对糖、 酒、 醋及发酵的胡萝卜、 豆饼等有很强的 趋性, 对黑光灯趋性较强。 幼虫共6龄, 少数7龄或8龄。 初孵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取 食, 不怕光, 稍受惊扰就四处爬散或吐丝飘散。 2龄后开始分散, 4龄后进入暴食期, 出现背光性, 晴天白天躲在阴暗处很少活动, 傍晚出来取食, 至黎明躲藏, 阴雨天也有少数爬上植株取食, 一般 晚上21~24时为害最重。 幼虫发育适宜温度在25~30℃, 20℃以 下发育速度显著降低, 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在90%以上。 一般在密 植、 生长茂盛、 灌水较多的棉田发生为害较重。 (4)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 卵盛发期, 晴天上午9时前或下午4 时后迎着阳光人工摘除卵块或初孵 “虫窝”。 ② 诱杀成虫 可利用黑光灯、 糖醋液 (加少量
敌百虫)、 杨树 枝蘸500倍
敌百虫稀释液及甘薯、 豆饼发酵液诱杀成虫。 ③ 生物防治 斜纹夜蛾的天敌很多, 如广赤眼蜂、 黑卵蜂、 小茧蜂、 寄生蝇、 瓢虫等, 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 用2000国际单位/毫升苏云金杆菌400倍液或杀螟杆菌制 剂或核型多角体病毒400倍液喷雾。 ④ 药剂防治 可选用20%抑食肼可湿性粉剂每亩10~13克, 或21%增效氰·马乳油每亩5~6克、 50%
辛硫磷乳油、 90%晶体
敌百虫1000~1500倍液、 4.5%高效
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 液、 10%虫螨腈可湿性粉剂10000~16000倍液、 20%
虫酰肼可湿 性粉剂 2500~3000 倍 液、 2.5% 多 杀 菌 素 可 湿 性 粉 剂 20000~ 40000倍液、 40%
毒死蜱乳油4000倍液等, 于傍晚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