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蛞蝓 是一种软体动物, 在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棉区均有分布。 (1) 为害特点 以成体和幼体为害幼苗叶片, 数量多时也为害 成株嫩叶。 受害叶被舔食成小孔, 幼苗受害能断苗死亡。 (2) 形态特征 野蛞蝓似蜗牛, 无外壳。 一生分卵、 幼体和成体3个时期。 表 32 野蛞蝓形态识别要点 成虫 柔软,暗灰色至黄白色,有明显的暗带或斑点,背部有外套膜。 体长20~25 毫米,有2对触角,前触角中间凹陷处是口,口内有排列齿状的取食器,后触角 端部有眼。 腹足扁平,体背及腹面有很多腺体细胞分泌黏液,爬行留下黏痕 卵 椭圆形,直径2~2.5毫米,透明,成堆产在土内,由胶状物黏在一起。 幼体 初孵化时灰白色,外套膜已隐约可见。 5~6月发育为成体 (3) 发生规律 野蛞蝓以成体或幼体在棉田作物及其他秋播作 物根部、 河沟边的草丛中越冬, 翌年3月, 日平均温度10℃ 以上 时开始大量活动, 取食豆科作物的嫩叶, 以后为害麦类作物的幼 穗, 5月中旬后为害棉苗。 喜潮湿天气, 阴雨天气可在棉苗上连续 为害。 温度高于26℃时, 潜伏在土堆石块下越夏。 9月中旬又恢复 活动。 11月中旬后陆续越冬。 一年在4~5月和10月各繁殖1次。 成虫交配后2~3天开始产卵, 单雌产卵3~4堆, 计40~50粒。 卵期6~16天, 一般13天。 (4) 防治方法 ① 鲜草诱杀 将鲜嫩的杂草铺在棉田, 每隔2~3米1堆, 次 日清晨把躲在草下的蛞蝓洗入桶中喂家禽或沤肥, 鲜草可重复利用 5~6天, 能诱捕大量蛞蝓。 ② 撒石灰粉 在发生蛞蝓的绿肥田周围撒施一条消石灰带, 防止野蛞蝓通过, 一般每亩用量5~7.5千克, 可维持6~7天。 ③ 药剂防治 将新鲜杂草、 莴笋等菜叶切碎, 每50千克拌砒 酸钙2~2.5千克, 配成毒饵, 于傍晚撒入棉田, 每亩撒毒饵10千 克; 砒酸钙1.5千克, 拌细土5千克, 每亩撒15千克毒土; 四聚 乙醛500克拌和炒香的棉籽饼10千克, 于傍晚撒在棉畦地, 每亩 撒毒饵饼5千克; 砷酸钙 500 克加麦麸或豆饼粉 25 千克、 水 25 升, 拌匀制成毒饵, 每亩4~5千克毒饵, 于傍晚撒在棉行之间进 行诱杀; 农用氨水对水稀释100倍, 现配现用, 在夜间蛞蝓大量活 动时对虫体直接喷洒, 杀灭效果在90%以上, 棉苗期结合防病连 续喷洒2次
波尔多液, 7天后基本无蛞蝓为害, 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