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白粉虱又称小白蛾子, 是蔬菜保护地栽培中为害日益严重的害虫。 (1)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 口器刺入叶肉, 吸取植物汁液, 造成叶片褪绿枯萎, 引起植株早衰, 影响产量。 繁殖力强, 繁殖速度快, 种群数量大, 群聚为害, 能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 影响叶片光合作用。 (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0.8~1.4毫米。 淡黄白色到白色, 雌、 雄均有翅, 翅面覆有白色蜡粉, 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 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 (3) 发生规律 成虫有趋嫩性, 成虫总是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 追逐顶部嫩叶产卵。 白粉虱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 与植株保持水分平衡, 极不易脱落。 每年可发生多代, 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 以各虫态在日光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 白粉虱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8~21℃,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1代。 (4)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蔬菜收获后, 及时清除日光温室内残枝败叶及 杂草, 深翻土地, 灌水浸泡, 消灭落在地上的虫卵, 压低虫源基数。 利用害虫对寄主的嗜好程度, 可在扣棚后, 在日光温室的田边100田角上种植一些寄主植物, 如番茄、 黄瓜等作为诱集物。 将迁入棚室越冬的成虫吸引到诱集植物上, 用
农药或其他方法将其集中彻底消灭。 合理安排茬口, 切断害虫食物链, 棚室第一茬应先选择一些非寄主性或劣寄主性的蔬菜如菠菜、 茼蒿、 甘蓝等, 使害虫因缺乏 寄主或营养不良, 发生量受到抑制。 种植不带虫、 卵的幼苗, 幼苗移入棚室前先消灭苗上所带的虫源。 结合作物的整枝修剪, 将带有大量虫卵的老叶老枝在蛹羽化前及时剪除, 清理出棚室。 ② 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的强趋黄性, 设置黄板诱杀成虫, 在 棚室整个生产期间可一直使用。 一般成虫喜中午12点后开始飞翔活动, 此时可用长竿轻轻拍打植物叶片, 惊飞成虫, 扑向黄板。 特别是在花椰菜的结球期, 为了保证花椰菜质量, 化学
农药应尽量少用。 ③ 化学防治 当被害植物叶片背面平均有10只成虫时, 进行 喷雾防治。 可选用25%
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 每隔5天喷1次, 连喷2次。 用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喷洒叶面,对成虫和若虫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可长时间防止为害。 用0.3%印楝素乳油1000倍液, 每隔3天喷1次, 连喷3次, 既可杀灭成虫,对天敌又无害, 对环境也安全。 用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7500倍液 均 匀 叶 面 喷 雾。 在 喷 雾 前, 结 合 黄 板 一 起 使 用, 效 果更好。 棚室栽培的, 还可用35%
吡虫啉烟雾剂熏蒸大棚, 也可用敌 敌畏熏蒸, 消灭迁入棚室内越冬的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