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播种选择 长江流域一般1 月前后在大棚育苗, 3 月定 植, 4~5月采收。 华北地区一般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上旬在温室播种育苗, 2月中旬~3月上旬定植, 4月上旬~5月上旬采收上 市。 广西一般在1月下旬~3月上旬播种, 3月中旬后定植, 5~6月采收上市。 露地栽培的播种期为3月下旬, 在小拱棚内育苗, 4月下旬定植于露地。 (2) 品种选择 春季栽培, 植株生长发育的过程伴随着气温的 不断升高, 到花球膨大期气温一般会超过花球发育的最适温度, 往往容易引起一些畸形花球的发生, 如带叶花球, 就是因为温度较高, 抑制花球发育, 而小花枝基部的小叶又开始生长, 伸出花球造成的。 春季雨水较多, 特别是后期进入梅雨季节, 在高温、 高湿条 件下, 很容易发生软腐病。 因此, 春季青花菜栽培最好在高温、 梅雨到来之前将花球收获, 中晚熟品种生育期长, 结球期将会遇上较高的气温, 因而不能结球或形成松散的或品质差的花球, 故不能用。 极早熟、 早熟品种, 虽然能满足在梅雨季节前收获, 但由于易 感应低温而通过春化, 很容易形成小花球, 故也不能用。 最好选用越冬性强、 耐寒、 耐热、 株型紧凑、 花球紧实、 不易发生早期抽薹 的中熟、 中早熟品种, 如绿岭、 里绿、 蔓 陀 绿、 蒙 特 瑞、 中 青 1号、 中青2号、 碧松、 碧杉、 碧玉、 哈依姿等。 (3) 培育壮苗 ① 苗床准备 选择离水源较近、 地势高、 排水好、 管理方便、 背风向阳的地块做苗床, 每亩青花菜约需要4~8平方米的苗床。 用新鲜菜园土和腐熟干细的有机肥, 按7∶3的比例混合均匀后,每立方米混合土中加入过磷酸钙1千克和草木灰2.5~5千克, 取 90%
敌百虫原粉 (或 辛 硫 磷) 60 克 加 入 少 量 水 化 开 后, 加 水 70 升, 喷雾, 再加入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或75%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 粉 剂) 80 克 拌 匀, 将 配 好 的 培 育 土 盖 膜 后 闷 制 10~15 天 即成。 将营养土铺于苗床上 (苗床宽1~1.5米), 厚10~15厘米, 整平耙细, 压实。 床土消毒杀菌也可采用40.7%
毒死蜱乳800~ 1000倍液+9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72%
异丙甲草胺除 草剂乳油1000倍液喷洒床面, 每亩苗床用药液80~100升。 ② 催芽播种 每平方米播种1~2克, 定植1亩需用种子15~ 20克。 先将种子放入55~60℃ 温水中, 搅动, 使其快速下沉, 保持55℃的恒温, 10~15分钟后捞出, 再放入广谱
杀菌剂如
百菌清、
多菌灵溶液中, 浸泡5~6分钟捞出, 用清水洗净, 再在36~37℃的温水中浸泡2~3小时, 捞出即可直接播种或催芽后播种。 播种宜选择晴天傍晚或阴天进行, 播种时, 先将覆盖在苗床上 的薄膜揭掉, 如苗床湿度不够, 可用清水淋湿, 而后将经浸泡或催芽的种子用干细土或干沙子拌匀, 使之分散后再均匀播种在苗床上。 条播或点播均可, 最好实行点播, 播后用细土覆盖, 厚约0.5125厘米, 然后用塑料薄膜直接盖在床面, 四周用泥土压严。 如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 营养钵要选择直径为8~10厘米的较 为合适。 穴盘育苗最好选用72孔的穴盘, 填充物可选择草炭和蛭石, 比例为1∶1。 每钵或每穴播种2粒, 覆细土, 再盖塑料小拱棚, 此方法播种不用分苗。 ③ 苗床管理 播种后, 阳畦要覆盖好塑料薄膜, 夜间覆盖好 草苫。 出苗前无需给苗床浇水, 出苗后及时揭除薄膜, 改用小拱棚覆盖。 当棚温高于30℃ 时应通风降温, 遇寒流夜温低于0℃, 16时前在膜上加盖草帘、 无纺布等保温材料防冻。 晴热天, 穴盘苗每 隔1~2天在上午浇1次水, 营养钵每3~4天上午浇1次水。 2叶1心前一般只喷清水。 待幼苗具2~3片真叶时移入分苗床中, 分苗床制作同播种床, 也要填充培养土。 为促进缓苗, 要选择晴天上午分苗。 分苗采用贴 苗法, 即在分苗床内按10厘米的行距开浅沟, 浇水, 趁水未渗下即将秧苗按10厘米的株距贴于沟边, 随即覆土。 覆土不可过深、过浅, 以与在原苗床的入土深度相同为宜。 分苗后阳畦上盖好薄膜, 夜间盖上草苫。 也可用 8 厘米 ×10 厘米直径的营养钵分苗。 采用小拱棚分苗的, 分苗后, 插好拱架, 盖上薄膜, 夜间可上草苫保温。 缓苗前注意保温, 使苗床白天温度不高于25℃, 夜间不低于 10℃, 缓苗后加强通风, 白天气温15~20℃, 夜间10℃ 以上, 不低于8℃。 苗期一般不追肥, 如果秧苗瘦弱时, 可用0.2%
尿素加0.2%
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洒。 叶面追肥应在无风天下午进行, 每7~10天喷1次, 连喷2~3次。 定植前5~7天炼苗, 起苗前一天晚 上, 将苗床浇透水, 切块, 并加大通风量, 同时用58%
甲霜灵· 锰锌可湿性粉剂加40.7%
毒死蜱乳油750倍液预防病虫害, 待长出5~7片真叶时定植。 (4) 整地施肥 青花菜需肥量大, 一般秋耕时每亩施优质农家 126肥3000~4000千克、 过磷酸钙50千克, 混合堆沤后再加三元复合 肥30千克, 缺硼田加施硼肥1千克, 撒施后深耕细耙, 定植前半个月左右覆膜烤地, 作畦宽1.5的平畦; 南方常做高畦, 宽1米, 高15~20厘米, 畦间宽30~40厘米。 做好畦后, 有条件的可再盖地膜, 地膜要拉平压紧, 使膜与畦面密接。 覆膜前1~2天, 每亩用72%
异丙甲草胺乳油750倍液均匀喷洒畦面。 (5) 及时定植 当外界日平均气温稳定在6℃ 以上, 表土10 厘米处温度稳定在5℃以上, 寒流已过时开始定植, 定植过早, 容易出现早抽薹、 现球现象。 定植宜在 “冷尾暖头” 的晴暖天气进行, 最好在定植后能有3~5个晴暖天气。 每畦栽两行, 早熟品种株距34~37厘米, 中熟品种株距40~ 44厘米, 晚熟品种株距52~60厘米, 依品种不同每亩定植2000~3000株。 定植深度以不掩盖秧苗子叶节为标准。 也可先栽好苗再浇水。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有利于增温、 提早收获。 可采用先定植后盖膜, 边铺膜边掏苗, 掏苗时注意勿使幼苗受伤。 也可采用先盖膜后定植, 定植时按株行距用刀片在地膜上划十字形切口作为定植孔,将定植孔下的土挖出, 栽好苗后, 再将挖出的土覆回, 定植孔周围用泥土压严。 若采用营养钵或穴盘育苗, 定植穴开口可大一些, 定植前可用洒水壶向营养土淋透水。 (6) 田间管理 ① 温度管理 定植后要闷棚4~5天, 尽量提高棚温, 白天气 温25℃左右为宜, 夜间13~15℃。 幼苗开始生长后再开始通风降温, 保持白天20~22℃, 夜间10~12℃。 莲座期逐步加大通风量,保持温度15~20℃, 花球形成期保持温 度 14~18℃, 不 可 超 过25℃, 不低于5℃。 ② 追肥管理 在重施
基肥的基础上, 要分期追肥, 重点追施 发棵肥和膨球肥, 特别注意磷、
钾肥的施用。 第一次在定植缓苗7后, 结合培土, 每亩穴施
尿素10千克、 过磷酸钙5千克、
氯化钾5千克; 第 二 次 在 花 芽 分 化 前 后, 即 定 植 后 20 天 左 右, 植 株 有12~15片叶正值旺盛生长, 将要封垄时, 每亩施
尿素18千克, 过磷酸钙、
氯化钾各5千克, 随水施入或挖穴深施; 第三次在植株约 有20片叶, 正值顶花球形成期, 每亩用
尿素10 千克、 过磷酸钙10千克、
氯化钾5千克, 于现蕾时施入。 如留侧枝结球, 主茎花 球大部分采收后, 每亩施
尿素10千克、
氯化钾3千克, 可促进腋芽生长成球, 提高侧花球产量。 现蕾后用0.2%硼砂和0.5%
尿素水溶液喷施, 或用0.2%硫 酸镁、 0.05%~0.1%硫酸锰和0.5%钼酸铵溶液, 或0.2%磷酸二 氢钾、 0.2%硼酸和0.2%钼酸铵溶液喷施, 可增加花球产量和改善品质。 叶面喷肥以无风的傍晚为宜, 隔7~10天喷1次, 一般喷2~3次。 ③ 浇水管理 青花菜生长前期气温低, 一般无需灌水, 避免 浇水引起土温急剧下降。 定植后不必急于浇缓苗水, 以保温、 促进 幼苗生长为主。 此后温度上升, 放风口应加大, 并加大浇水量, 一般10~15天浇1次水。 在花芽分化前后及花球肥大期要严防缺水。露地栽培的大雨后要及时排水, 切勿积水, 以防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每次采摘主、 侧花球后, 应立即浇水追肥, 促进其余侧花球生长。 ④ 整枝 中晚熟品种易产生侧枝, 主花球未收获前应先打去 侧枝, 或当大部分主球长到12~16厘米时, 适当留3~4个侧枝。 青花菜结球期不束叶, 无需用老叶遮盖花球, 否则将影响其色泽和品质。 ⑤ 地膜管理及除草 田间要防止地膜破裂, 遇有裂口和压膜 不严之处应及时用土压实。 覆盖地膜后, 不需中耕, 但要经常检查, 注意拔 除 根 际 杂 草。 当 杂 草 滋 生 时, 还 可 用 土 压 草, 以 防草荒。 (7) 适时采收 青花菜与普通花椰菜相比, 花球收获期要求严 格, 采收需适时。 过早收获则蕾球尚未充分发育长大, 花球小, 产量低, 收获过晚, 蕾球已松散, 球面高低不平, 且蕾粒粗松, 甚至显露出黄色的花瓣, 新鲜度会迅速下降, 以致降低商品价值和食用品质。 青花菜从出现主花球至主花球长大, 达到商品成熟, 中熟品种一般需30天左右。 当花球形成, 小花充分膨大, 花球边缘小花蕾群也充分肥大时采收, 采收时每个花球外要留3~4片小叶, 以护托花球, 但花茎不能留得过长。 主侧花球兼用品种, 主花球采收后, 可选留2~4个较粗壮的侧枝, 继续加强肥水管理, 经20天左右又可采收侧花球。 青花菜在常温下不耐贮存, 花蕾易转黄或花球易散花, 故应随采收随包装或运往加工厂, 运输过程中注意防压防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