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识别要点 (彩图15) 在温暖高湿的年份常造成严重危害。 主要为害叶片, 叶片上的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直径2~5毫米, 初期为暗绿色, 逐渐转紫红色, 病斑中部为灰白色至白色, 数个病斑 融合为大块病斑, 引起叶片早枯。 发病后期病斑的正背面可见针尖状 小黑点。 果实发病, 出现边界不明显的红斑。 (2) 防治措施 ① 农业防治 及时摘除发病叶片, 并集中深埋或烧毁。 ② 化学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 可选用75%
百菌清可湿性粉 剂1000倍液加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75%百菌 清可湿 性 粉 剂 1000 倍 液 加 70% 代 森 锰 锌 可 湿 性 粉 剂 1000 倍 液、 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 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25%
咪鲜胺乳油 1000 倍液、 40%嘧霉胺悬浮剂 1000~1500 倍 液、 65%
霜霉威水剂600~1000倍液、 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 1200倍液、 25%
嘧菌酯悬浮剂1000~1200倍液、 50%
异菌脲可湿性 粉剂1000~1500倍液、 40%
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 12.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等喷雾防治, 10 天左右喷一次, 连续 2~3次。 保护地栽培可用45%
百菌清烟剂熏烟, 每亩250克, 也可 用5%
百菌清粉尘剂喷粉, 每亩1千克。 56 豆类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问答55 如何识别与防治豇豆红斑病? 豇豆红斑病又称灰星病、 叶斑病, 是豇豆的一种常见病害。 主要 为害夏播豇豆。 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 以秋季多雨连作地 或反季节栽培地发病重。 (1) 识别要点 一般多在植株下部老叶上先发病, 逐渐向上蔓 延。 初期病斑较小, 紫红色, 发展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 形。 病斑大小不等, 直径3~18毫米, 紫红色至紫褐色, 边缘为灰褐 色, 后期中部变为暗灰色, 叶背面密生灰黑色霉。 后期病斑融合, 叶 片枯萎, 导致大量落叶, 严重影响产量和持续结荚能力。 果实出现红 褐色病斑, 与斑枯病症状类似。 (2) 防治方法 ① 种子处理 播前用45℃温水浸种10分钟消毒。 ② 农业防治 收获后清洁田园, 进行深耕, 有条件的实行轮作。 ③ 化学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 可选用50%多·霉威可湿性 粉剂1000~1500倍液, 或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50%混 杀硫悬浮剂400倍液、 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 1∶0.5∶ 200倍
波尔多液、 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14%络氨 铜水剂300倍液、 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喷雾 防治, 7~10天喷一次, 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