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黑穗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麦类黑穗病有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2种。麦类散黑穗的病原菌为裸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但大麦和小麦的病原菌有所差别,前者只浸染大麦,不浸染小麦。后者只浸染小麦、黑麦,不浸染大麦。2种病菌的形态在显微镜下没有区别。冬孢子球形至近球形,间有不规则形的,浅黄色至褐色,半面色泽较深,另半面较浅,表面有微刺。但两者在萌发和培养性状上不一样,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先菌丝的分支菌丝为双核,而后者为单核。
麦类腥黑穗病病原菌有2种,一种是小麦网腥黑粉菌,另一种是小麦光腥黑粉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小麦网腥黑粉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内,外包果皮,与种子同大,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具腥味。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榄褐色,表面平滑,也具腥味。冬孢子萌发,先产生不分隔的管状担子,在其顶端产生4~12个成束的长柱形单核担孢子,担孢子在担子上常结合成“H”形,萌发产生双核浸染丝。
麦类黑穗病主要症状
麦子散黑穗病的抽穗期往往略早于健株,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白色薄膜。病穗在未出苞叶前,其内部就以全变成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隔着苞叶有时可看到隐约的灰色。
病穗尖端略微露出苞叶时即有黑粉散出,病穗抽出后,黑粉被风雨吹散,只剩下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在大多数情况下全部被毁,有时只有下部的小穗被毁,上部留有少数健全小穗。
麦类腥黑穗病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较短且直立,颜色较健穗深,开始为灰绿色,以后变为灰白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麦子受害后通常是全穗麦粒变为病粒,病粒较健粒短肥,初为暗绿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外面包有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这些黑粉就是病菌的厚垣孢子,压破后有腥味。
麦类黑穗病防治用药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
甲基硫菌灵(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萎锈灵乳油、20%立克秀湿拌剂、75%卫福可湿性粉剂、17%多~福悬浮种衣剂。
麦类黑穗病防治方法与用药要点
1、农业防治:建立无病留种田,使用无病种子;精选种子;施用无病肥;及时拔除田间病株;耕种帮建议适期播种,播种不宜过深,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病菌浸染的机会;与非寄主作物实行1~2年轮作;种植抗病品种。
2、药剂防治:药剂拌种是防治麦类黑穗病经济有效的措施。
可选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100~150克加水1.5千克湿拌种100千克;也可选用12%三唑醇、或12.5%
烯唑醇,每100千克种子用药20~30克拌种;或选用50%
多菌灵,每100千克种子用药200~300克拌种。拌种时要使种子均匀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