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如何防治麦类赤霉病?

2024-08-22 01:52 作者:李先生  

如何防治麦类赤霉病? 

  麦类赤霉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无性阶段为禾本科镰孢菌,有性阶段为玉米赤霉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有性态产生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感病组织表面,卵圆形或圆锥形,深蓝至紫黑色,表面光滑,顶端有瘤状突起为孔口。子囊无色,棍棒状,两端稍细,内生8个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子囊孢子无色,弯纺锤形。

如何防治麦类赤霉病? 

  麦类赤霉病主要症状
  赤霉病在大、小麦苗期至穗期均有发生,可引起苗枯、茎基部腐烂和穗腐烂。穗腐一般先在个别小穗的颖壳尖端出现褐色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严重时蔓及全穗,穗呈枯黄色,病部有一层红色胶黏状物,俗称红麦头。
  赤霉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在土表的稻桩、玉米、甘薯、棉、麻等前作的残株上及麦种上越冬,尤以稻桩和玉米秆上为最多。次年开春,当气温回升到l0℃左右时,越冬菌丝体陆续形成子囊壳及子囊孢子,在大、小麦抽穗后,子囊孢子借风吹雨溅传播到麦穗上,引起穗腐。如大、小麦开花至乳熟时期,阴雨连绵,气温在15℃~25℃,相对湿度80%以上,即有利于发生流行。

如何防治麦类赤霉病? 

  麦类赤霉病用药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多菌灵盐酸盐水溶性粉剂、36%三唑酮·多悬浮剂、50%甲~福可湿性粉剂、40%硫·多三悬浮剂、28%多·井悬浮剂等。

如何防治麦类赤霉病? 

  麦类赤霉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
  B.清除初浸染源北方麦区重点抓玉米根茬,棉铃和田边地头的玉米残体等病残体的清除。对病残体进行堆沤腐熟或烧毁。
  C.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2、药剂防治:在小麦初花期至盛花期,用80%多菌灵微粉剂每亩5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50~7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50~75克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分别对水40千克进行喷雾,或加水10~15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
  3、用药要点:
  ①大麦在齐穗期,小麦在始花期(10%麦穗见花)喷雾;大麦感病品种、小麦在气候预报有利于发病时,隔6~7天喷第2次药。
  ②大麦在齐穗后,遇3天以上连阴雨,平均气温13℃以上,立即用药。耕种帮提醒小麦在第1次用药后,对处于始花后15天内,遇4天以上连阴雨,期间气温,早小麦在12℃以上,迟小麦在15℃以上,需进行第2次防治。
  ③“主动出击,看天打药”,大、小麦在齐穗始花到盛花普遍打药1次(保险药),过6~7天打第2次。
  ④麦子在齐穗后10或15天内,是易感病期,在连阴雨情况下,应抢晴或在毛毛雨时突击打药,切不可等待。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上一篇:如何防治大豆蚜虫? 下一篇:如何防治麦类黑穗病?
 
最新文章
导航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