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果实黑斑病的防治
1·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先有小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病斑常合并成大斑,造成叶片干枯或枯死。
二·致病菌形态特征:为链格孢属的一种,属于半知菌类。菌丝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中伸出,成束,每束15根,圆柱形或短杆状,黑褐色,有14个隔膜,大小30.61044.39.19(m),直或直,分生孢子在茎的顶部。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呈淡黄色,孢子大小85.6-146.511.7-22(微米),纵隔1-9个,横隔7-13个,顶端长喙,无色,多具1-3个隔,大小6.3-743-7.4(微米)。病原菌的生长温度极限为1-45,以26-28最为适宜。分生孢子在6-24C 的水中1-2 小时内发芽,而在28-30C 的水中仅需35-45 分钟。每个孢子可产生5-10个胚芽管。
三·发病特点:在植株·病残体和带有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的种子上越冬,可直接从气孔·皮孔或表皮侵入形成初侵染,潜伏期2-3天后出现病害,产生分生孢子3-4天,并通过气流和雨水反复侵染。当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21左右,相对湿度长期大于70%时,该病开始发生流行。因此,雨季来临的早晚·下雨天数·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都会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和病害的扩大。此外,该真菌为兼性腐生真菌,常因管理不当或人参果田改植后基肥不足而发生该病害。
四·预防方法
(1)保护区人参果以生态治理为主。由于早春昼夜温差大,白天20-25,夜间12-15,相对湿度高达80%以上,极易结露,有利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应重点调节棚内温度和湿度,以减缓病害的传播。
(2)发病初期用撒粉法喷洒5%百菌清粉,每667平方米1公斤,每9天重复一次,连续防治3-4次。
(3)每亩施45%百菌清或10%糖精200-250g。
(4)按配方施肥要求,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提高寄主抗病能力。
(5)发病前开始喷50%苯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达康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克喷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特异制剂:Pengram·Amida·Kresstrobin等。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