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白粉病
症状:
分布:各地均有分布。
宿主——可侵染百慕大·早熟禾·羊茅·匍匐翦股颖·鸭草等草类和大麦等作物,其中以早熟禾·羊茅和狗牙根最为严重。
鉴别特征:主要为害叶和鞘,也为害茎和穗。受感染的草坪呈灰白色,似乎撒了面粉。初期症状为叶片出现1·2毫米大小的病斑,初为白色,后变为灰白色·灰褐色。霉菌表面长出一层粉状分生孢子,易脱落·散落。后期在霉层内形成褐色至黑色的小点,为致病菌的封闭囊。随着疾病的进展,叶子变黄并提早死亡。
病原与发病机制:
病原体:真菌。子囊菌属Erysiphegraminis DC。
发生特点:温度·湿度与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通常春秋两季发病严重,气温在2摄氏度左右,气温15-20摄氏度,湿度超过25摄氏度时病情发展趋于缓慢。较高的湿度对疾病有利,但过多的超声处理或连续降雨对疾病不利。品种和种植方式的抗病性·有利的气象因素·氮肥施用过多·灌溉不当·遮荫·高密度等都是诱发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
预防措施:
1·种植抗病草种和品种并合理布局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品种抗病性按反应型鉴定:免疫品种不发病,高抗品种只在叶片上产生直径小于1毫米的死斑或病斑,菌丝层薄,中等抗性品种病斑较小,产孢量较少。多年生黑麦草和早熟禾以及早熟禾金块和本生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更强。
2·三唑类杀菌剂防锈效果好,药效持久。常见品种有:奋修宁·羟基修宁·替普唑(速保利)·力克修等。播种时用0.02-0.03%三唑纯药拌种,或生长期喷施。一般在发病初期(重点阻断病灶),一般在修剪后,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2500倍液·12.5%速保利(替巴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托布津-甲基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妥泽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