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秋季生长期短,后期易受干旱、高温、低温和病虫害的威胁,可能导致玉米果穗小,甚至严重秃顶缺粒。所以要做好“五忌”。
秋季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20天是玉米需水关键期,土壤缺水会延迟吐丝,导致受精;生长初期,叶片萎蔫,植株长势单薄,幼苗矮小。秋季有灌溉条件的水田宜种玉米;播种后,如果土壤持水量低于60%,容易烧死芽,要浇水保温;出苗后,如果叶片卷曲,就要抗旱保苗;拔节至孕穗期保持70%左右的持水能力,如果土壤发白就灌溉;在开花期,发生千旱时,灌水的产量比不灌水的产量高30%以上。为防止缺水,可采用人工授粉,即花丝外露时,可在晴天露水干后9 ~ 11时进行人工授粉,隔日连续3 ~ 4次。
避免玉米播种过晚。如果是9月20日以后抽穗吐丝,就容易受到低温或寒露风的影响。比如气温低于20,受精受阻,秃顶加重,所以必须在8月初播种。
生育前期气温高、日照短的秋玉米切忌播种过薄,会使玉米生殖生长提前,营养生长期缩短。所以要加大密度,采用宽窄行种植,宽46厘米,宽33厘米,株距22厘米,每亩5500株。
避免过晚施肥。秋玉米一般播种后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拔节,需要提早施肥。因此,如果肥料可长期施用,可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两次施用。肥料少时,可集约施用拔节肥,促进幼穗发育;在施底肥的基础上,4 ~ 5片叶追施拔节肥,每亩施尿素5公斤,钾肥5公斤;8 ~ 9叶用穗肥追肥,每亩20公斤45%复合肥,结合灌沟或穴施;为了集中养分供应,在抽雄开始时,整个田间雄花总数的1/3被除去。
病虫害主要由玉米螟和蚜虫引起。在玉米苗期和大喇叭口期,每亩用3%克百威1.5公斤混干黄土零食,可防治玉米螟。可采用10%蚜啶2500 ~ 3000倍的新型高脂膜防治蚜虫。还要注意控制稻田的纹枯病等病虫害。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