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分灌溉原则
水稻一生对水的需求量较大。但是,长期淹水也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田间泥温、降低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电位、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等。在这一思路的影响下,人们便总结出“有水插秧、浅水分蘖、足苗晒田、深水孕穗、干干湿湿管到老”的水分管理模式。应该说明,这一模式是我们的农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智慧结晶,对水稻生产还是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的。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一切都是在水源有保证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没有水源条件,上述模式就很难落实。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在确定稻田灌溉原则时必须首先了解当地的水源情况。
如果生产地的水源条件比较好,排灌方便,且灌溉水的温度也不是水库、山泉等冷凉水,那就可以完全按照“有水插秧、浅水分蘖、足苗晒田、深水孕穗、干干湿湿管到老”的水分管理模式来对当地的稻田进行管理。如果当地的水源虽然比较好,能灌能排,但是其水源主要是水库、山泉等冷凉水,则灌水时就要尽量按照灌溉时的水温与当时的气温差距最小的原则来进行,也就是灌溉冷凉水的时间尽量安排在一天气温最低的时间,这样对秧苗的影响最小。
如果生产地的水源条件比较差(如山区或者降水量比较少的稻区),就不能够照搬“有水插秧、浅水分蘖、足苗晒田、深水孕穗、干干湿湿管到老”的水分管理模式。此时必须首先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完成水稻的生长周期。这就要因地制宜,且不能照搬教条,否则就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我国水稻生产地的水利条件参差不齐,切不可忽视现实条件而照搬教条。还需要说明一点的,现在气候变化宜昌的天气较多,大面积干旱的灾情不时出现,我们还必须酌情考虑这一情况,才能更加科学的制定稻田水分管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