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承认,产量与品质是一对矛盾。在大多数作物品种中,产量高的品种品质往往并不理想,而品质优的品种则产量亦难提高,二者呈一定程度的互相关,在这两者构成的矛盾中,应以其效益为最终目标,产品X价格=效益,而价格与品质是高度相关的。如果是以满足本地消费,以吃饱为主要目的,则应将产量放在首位,将品质略放后一些。因为这种满足本地消费的地方,有些品种虽然品质较优,但不一定能够达到优价,其以牺牲一部分产量为前提带来的优质不仅不会给生产者带来增加的收益,反而会降低收益。对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者来说,在没有或难以达到优质优价的产区,率先以牺牲部分产量来获取优质往往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如果消费是以外销为主,能做到优质优价,亦能保证生产者的利益,则应注意优质的分量。考虑到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其优质品种。应用优质品种,一是要注意集中连片种植,二是要有对应的企业收购、加工,这样才能保证生产者的利益。
产量、品质与抗性亦是一对矛盾。生产实践证明,即使能达到高产和优质,但若抗性不佳,增加了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使其增加的病虫防治成本抵消了选用高产优质品种所带来的效益,也会事与愿违。在这个问题上,应注意生产地的具体情况,如果生产地的病虫害,特别是病害不是特别严重,不会出现增加生产成本抵消稻谷出售增加的收入部分,则仍然可以选用;如果生产地的病害太严重,是“病窝子",而又无特别有效的防治药剂,那么就应该考虑用产量高、品质中上等,但抗性较好的品种,这样的选择才会更有利于生产者的效益提高。
产量、品质与肥水条件也是一对矛盾。“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谚语表明了肥水条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一般而言,产量高、品质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物质基础,肥水条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从品种角度上说,有的品种需肥量大,耐肥,适宜于肥水较好的条件;有的品种需肥较低,适宜于相对较瘦的条件,也就是在低肥力的条件下反而比那些只适宜于肥水条件较优的品种产量高。比如,穗数型水稻品种(穗粒数较少,但分蘖成穗较高,以穗数取胜)在低肥条件下适当增加插植密度,其获取高产的可能性就比大穗型的水稻品种要高得多。
这就有个客观分析的问题。如果肥水条件优越,其科技水平投入能力亦能跟上,可以选择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如果肥水条件不太理想,科技水平和投入能力亦可,仍然可以参照前面的选择;如果肥水条件本来不好,科技水平和投入能力又比较差,则不宜选择那些需肥量大,管理要求高的品种,而选择那些需肥量相对较小,管理要求不太高的品种反而更加有利于生产者的效益提高。
因为从整个生产体系来看,品种的投入只是整个投入中的一个较小的部分,品种只是一个希望,其遗传背景只是一个可能性。当条件适宜时,这个可能性就会变成现实收获,反之则达不到目的。如同做衣服一样,要“量体裁衣”,否则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