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刺蛾图片,背刺蛾长怎么样?背刺蛾怎么防治,背刺蛾用什么药最有效?背刺蛾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背刺蛾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背刺蛾
二、别名:鬼脸刺蛾
三、学名:Belippahorrida Walker
四、分部地区:在我国分布于四川、云南、浙江、福建、台湾、江西等地。
五、危害作物:苹果、梨、桃、葡萄、蔷薇等多种植物。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
七、危害症状:以幼虫取食危害,幼龄幼虫喜群集于叶背啃食叶肉,幼虫长大后逐渐分散,且 食量逐之增加,将叶片吃光,残留叶柄。影响树势和翌年结果。
八、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2~16mm,翅展28~36mm,雄虫触角栉齿状,雌虫为丝状。体黑褐色,前翅内线不清晰,灰白色锯齿形,内线两侧较黑,横脉纹白色,新月形。外线不清晰,波浪状白色。顶角具黑斑,杂有白色,外缘翅脉及端线白色,端线细。后翅灰黑色,外缘色渐浅,后缘与端线白线。
2、卵:球状,直径0.8~1.2mm,乳白色,后渐变黄白至灰白色,表面光滑,具色泽,不透明。
3、幼虫:椭圆形,体长15~22mm,体宽8~14mm。体背鲜绿、浓绿或淡绿色,腹面灰绿色。背面具许多小突起,体背还具一较宽纵斑,纵斑两侧各具波纹状的缺刻8~9枚。气门椭圆形,白色,纵斑与气门线间、体背每侧各具两条纵线,体背具纵向白点7行,中间5行各10个点,两侧每行各具15~16个点,正中一行最显,每小点由3~5个泡状白色小突组成。头小缩入前胸下,浅褐色,胸足小,3对灰绿色。无腹足,每一腹节中部有一横椭圆形吸盘,明显可见6~7枚。幼虫全身无刺毛。
4、蛹:体长12~16mm,初化蛹乳黄色,近羽化时黑褐色。茧楠圆形,间或扁球形,长径12.5~15.5mm,短径9.0~12.5mm,褐、黑褐或棕色,表面具胶质物,附有碎叶片,茧壳薄而软,内壁光滑。
九、发生规律:
此虫四川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于茧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中旬为蛹化高峰期,蛹期为30~45天。6月上旬始见成虫,成虫羽化后2~3天进行交尾与产卵,卵散产于叶面,卵期11~20天。初孵幼虫食量小,4龄后食量大增。幼虫共5龄,历期39~58天,8月下旬起幼虫开始老熟,9月上中旬为作茧盛期。幼虫于茧内潜藏近6~7个月。
成虫羽化时,蛹皮留于羽化孔上。成虫具趋光性,活动多于傍晚或夜间进行。1、2龄幼虫常啃食上表皮与叶肉,被害叶表出现许多米粒大小的凹陷斑;3龄幼虫将叶片咬成孔洞,并由孔洞向四周或由叶缘向内啃食叶片,仅留叶脉,4龄后昼夜均可取食,7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为幼虫危害严重期,老熟后取食活动减少,并逐渐由枝叶等处由树干下爬至树干周围的石缝、枯枝落叶、杂草等处作茧越冬。
十、防治方法:
1、冬季或早春结合防治其他越冬害虫,清理果园杂草,可消灭大部分越冬虫茧。
2、幼虫于叶面取食期间,很少迁移,极易发现,因此可结合摘卷叶性害虫消灭之。
3、成虫羽化期间,于园内设置黑光灯或其他灯光,可诱杀成虫及其他具趋光性害虫。
4、于1、2龄幼虫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进行喷药防治效果好。常用农药有2.5%功夫乳油、5%氯氰菊酯乳油、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50%辛硫磷1500倍液。
5、保护和利用天敌。
以上就是耕种帮种植网对背刺蛾的介绍及防治方法,如您有更好的见解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