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质营养元素通过果树的根部吸收进人果树体内后,就进入了体内的营养循环系统。在韧皮部中移动性较强的矿质养分,如氮、磷、钾和镁等,从根的木质部中运输到地上部后,又有一部分通过韧皮部再运回到根中,然后再转入木质部继续向上运输,从而形成养分自根至地上部之间的循环流动。在循环过程中,这些移动性强的矿质营养元素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他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这种现象叫作矿质营养元素的再利用。而另一些养分,如钙、硼、铁等在韧皮部中移动性很小,一旦被利用,就很难再次参与营养循环,这些元素不能被再度利用,称为不可再利用的养分。
养分再利用的过程是漫长的,需经历共质体(老器官细胞内激活)-质外体(装入韧皮部之前)->共质体(韧皮部)->质外体(卸入新器官之前)-共质体(新器官细胞内)等诸多步骤和途径。因此,只有移动能力强的营养元素才能被再度利用。
在植物的营养生长阶段,生长介质的养分供应常出现持久性或暂时性的不足,造成植物营养不良。为维持植物的生长,使养分从老器官向新生器官的转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植物体内不同养分的再利用程度并不相同,再利用程度大的元素,营养缺乏时,这些养分可从植株基部或老叶中迅速及时地转移到新器官,以保证幼嫩器官的正常生长。而不能再利用的养分,营养缺乏时就不能从老部位运向新部位。了解营养元素的再利用状况,对我们施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难于再利用的矿质营养缺乏时,通过根部施肥很难短期内达到效果,有必要进行根外补充,直接将养分喷于需要的器官上,如:枣树花期将硼素喷布花朵上,可有效提高坐果率,减轻缩果病等。
当然了解营养元素的再利用状况,对快速诊断缺素症状很有价值。再利用程度大的元素,营养缺乏时,这些养分可从植株基部或老叶中迅速及时地转移到新器官,养分的缺乏症状首先出现在老的部位;而不能再利用的养分,在缺乏时由于不能从老部位运向新部位,而使缺素症状首先表现在幼嫩器官。